走進韓營村
幾年過去了,恢復平靜的韓營村和韓營人又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呢?11月22日記者來到了韓營村…… 走進韓營村,第一印象就是和別的村莊並無太大區別:平頂的紅磚房、泥濘的黃土路、成垛的玉米秸,一切顯得有些冷清和荒涼。如果沒有散落在小街頭、門院前的石碑、獅形石雕的殘片碎塊,真難以想像這裡就是尊韓愈為始祖的韓營村!據與記者同行的韓作海(韓愈37代孫)和昌黎縣韓愈研究會副會長張玉萬講,上世紀60年代初,這裡還是青磚碧瓦、古色古香,村東門樓比肩、雕樑畫棟,村中庭除高峻、雄獅威嚴,村西豪門宅院、寧靜幽深。“十年浩劫”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得古老韓營遭受嚴重破壞,韓營的歷史和文化隨著古風古韻的建築與人們漸行漸遠!如今人們只能從一些歷史遺存中去探尋她曾經的輝煌。
韓文公祠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昌黎縣境內有5處韓文公祠,最著名的當屬五峰山韓文公祠(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由山石道範志完提議,為秦祀以昌黎為郡望的韓愈而在古圓通寺西側修建)。據村中老人傳述,韓營村中的文公祠曾存有"文公世家"匾額,由韓振先的曾孫媳(人稱寶二奶奶)保存到20世紀50年代,後因生活窘迫將匾賣掉,至今無從追尋。張溪秋先生在美國《世界日報》發表的《河北昌黎因韓愈聞名》一文中說,距昌黎城南50里,灤河之北岸有韓家營,乃韓氏族人家居之所。村中有“韓文公祠”,祠中懸有“文公世家”匾額。祠中文公塑像端莊肅穆,舊時終年香火不絕。
白衣庵 五道廟
位於韓營村西面的白衣庵,是先輩為鄉眾祈求風調雨順、子民安康而建,初次建庵年代無從考證,由清同治十二年(1886年)韓祖德等人所立,原任貴州巡撫韓超撰文,韓方炳書丹的《重修本村百衣庵碑記》上記載了白衣庵的位置,數次重修的年代、規模等,可見白衣庵構建年代之久遠。另外白衣庵還有一對聯碑: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誠聖有靈。碑中還記載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對聯碑被砌於村委會東牆與南牆內至今。韓營村中還曾建有五道廟,有石刻神像數件,棄置於村十字路口。
韓氏家譜
2000年5月,韓英利(韓愈39代孫)向世人公開了韓愈第34代孫韓連仲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韓氏家譜》。此家譜共分7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公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第二部分為黃埔?撰寫的《文公墓誌》;第三部分為先代遺蹟,記載了坐落在今日昌黎的韓氏祖墓、韓文公祠、韓昌黎書院、蓮花池、五峰山韓文公祠、文公高祖墓等。第四部分為家譜序,共6篇;第五部分為宗子世表,從第2代昶(唐長慶四年)起至第36代寶瑞止;第六部分為韓氏孫超歷官傳,韓超曾任貴州巡撫,是韓氏後代職位最高的;第七部分為韓氏明門氏譜。同年9月,韓愈第39代孫韓繼昌又從家中老闆櫃中找出一本《韓氏家譜》,此譜為韓愈第31代孫韓啟心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修本,較前一次發現的早84年。兩本家譜均記載了韓愈為昌黎韓姓的始祖,從而引起考古界及媒體的極大關注。
文公後裔韓營人
明朝時期,韓營的韓氏家族因“宗繁祖大”,分成了四支。明季,法祖一支徙城中奉祀公祠,其餘三支仍留在韓營,多以農耕為業。清道光年間,留在韓營的韓氏一族開始名聲大振,先是韓超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武試考中副貢,憑文韜武略逐步升至貴州巡撫。後是韓振先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文試考中舉人,官為廣寧縣(今遼寧省北鎮市)訓導。又有巡檢韓錫三、千總韓德祖等人入仕,也有多人取得功名,還有許多享有蔭封或誥封官爵之人,使地處大荒之地的韓營韓氏一族,在昌黎重為名貴一時的望族,宦官之家的名聲顯赫了近百年之久。
韓氏祖塋 韓超墓
韓氏祖塋位於韓營村西南,已被毀,成大坑狀,有斷裂為二的石雕??,雖經歷年風雨剝蝕,風韻猶存。祖塋中有五眼透龍碑,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舉不久的韓愈33代孫韓振先與全族人敬立列祖之墓碑,雕制華麗氣派,其額4字:“國恩祖德”,正文為:“唐昌黎伯韓文公嫡裔襲承錦衣千戶俸烈祖之墓”,此碑被築於村東小橋中至今。還有韓振先墓碑,此碑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韓思鋒等為廣寧縣訓導韓振先敬立的墓碑,此碑現在韓寶瑞家院南,這塊碑的發現解決了困擾史學界五峰山韓文公祠修建者之爭。韓超墓位於韓營村東南500米處,墓穴中發現了馬屍的痕跡和三顆朝珠,還有長1米左右的砍刀、馬鞍和馬蹬等文物。
貴州巡撫韓超
韓超(1799--1878),韓營村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鄉試副貢入仕,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官至貴州巡撫(二品),獲清廷賜予的“武勇巴圖魯”(蒙語,勇士)勇號。《二十五史?清史稿》有其傳記,其生平載入了民國年間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昌黎縣誌》、《永平府志》等史料中。除祀於胡林翼祠外,在其任巡撫的貴州首府貴陽設有專祠。光緒四年(1878年),韓超於79歲壽終於韓營,清朝皇帝賜 “果靖”,其生前以韓愈的嫡裔33代孫名於清廷。清朝著名洋務運動派領袖張之洞在韓超病逝後,題贈輓聯:“文章增日月光是昌黎嫡派;功名震苗蠻地與定遠齊名”,簡明扼要地讚譽了韓愈的後裔韓超的文才嫡承愈祖,武略可比東漢“定遠侯”班超。在韓超任貴州巡撫的兩年多時間裡,正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的時期,外有西方列強入侵,內有太平天國起義。“貴州教案”事發時,韓超身處兩難境地,上有清政府及洋人威逼恫嚇,下有部署及百姓的愛國之舉,作為清政府的地方官員,無力左右當時政局,故乞病回家,不惜以辭官相抗,其志可嘉。
廣寧訓導韓振先
韓振先,字曉山。其名在《永平府志》、《昌黎縣誌》中均有記載,具體生卒不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時年25歲左右的韓振先文試入了舉人,第二年他率領韓氏族人在韓營村西南建造了文公墓冢,敬立了華貴氣派的五眼透龍碑,向世人昭示韓營韓氏乃文公嫡傳後裔。韓振先中舉後,被授廣寧縣訓導,在八、九品之間,並被封定為“奉祀生”,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主持重修本村“白衣庵”工作,歷經4年,才竣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花甲之年的韓振先以“奉祀生”之職,擔荷重修了位於五峰山上的“韓文公祠”,從而,留下了“賢裔”美名。
末代知府韓方朴
二十世紀初,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被推翻,曾經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韓營韓氏逐漸失去了昔日光彩,這個時期被授予福建興化知府的韓方朴可以說是一個生不逢時的悲劇性人物。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韓氏家譜》中這樣記載:方朴,字芝軒。清宣統三年特授福建興化知府,遊歷東洋學監獄事,辦理湖北槍碼場事務所,充當廣東文巡捕,差候補知縣,任光水場大使。據美國《世界日報》刊載的張溪秋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說:一位不詳其名,被稱為“韓知府”的老翁,其人清末任武昌(興化)知府,曾官送留學日本,博才多學,為上所重,以知府頂戴被破格晉謁慈禧太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棄妻、子倉皇出逃,幸免於難,北返故里……回到故鄉韓營,因其博學多才,見識廣博而受到村民尊敬。村民的婚喪嫁娶,大事小情都請他前去主持。
千年守望家鄉情
對於世代守望在韓營的韓氏後裔來說,韓營留給了他們太多的回憶,然而,面對今天相對貧窮落後的狀況,韓營人開始了反思與行動。
韓作海
(韓愈第37代孫)
在11月13日昌黎韓愈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上,他認為挖掘韓營村深厚的文化內涵,發展旅遊事業,是改變韓營落後面貌的出路所在,並提出了重修歷史古建築、建設碑林、修造“文公湖”等建議,以此來展示韓營村厚重歷史。他還提出開發村北稻子溝修建水上競技場,發揮養殖特種珍稀動物的優勢,建“狩獵園”射箭場等具有現代特色的旅遊項目,來滿足不同遊客需求。他對記者說,韓營的開發藍圖美好,但是道路漫長。他所能做的是把第8次重修《韓氏家譜》的事做好,準備明年夏天完稿印刷,並且製成電子版,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讓更多的人了解韓營,了解昌黎。
韓樹昌
(韓愈第38代孫,吉林省教育學院教授)
韓樹昌教授作為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韓營人,這次特地從吉林趕來參加研討會,故地重遊,感慨頗深。她說,河南孟縣靠著韓愈的一塊牌子把當地旅遊業搞得紅紅火火,昌黎作為文公的故里,更具得天獨厚的條件,旅遊一定要做韓愈大文章!
張玉萬
(昌黎韓愈研究會副會長)
豐富的歷史遺存,是開發韓營的基礎,這些文物散落損毀嚴重,如不及時保護、開發、利用,將會造成更大的遺憾。他在韓營村的旅遊開發構想中提出,以展示厚重韓文化為主題,把韓營打造成發思古之幽情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