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撥群

韋撥群

韋拔群(1894-1932),曾用名韋秉吉、韋秉乾、韋萃,男,壯族,廣西省河池市東蘭縣人,中共黨員,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毛澤東、彭湃、韋拔群)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

基本信息

拔群於1916年初在貴州加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戰爭。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到黔軍任參謀。在“五四運動”影響下,1920年離開黔軍到廣州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次年回東蘭從事農民運動,先後組織“改造東蘭同志會”(稱農民自治會)和“國民自衛軍”(後稱農民自衛軍),指揮農軍三打東蘭縣城,趕跑縣知事和團總。1925年初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回東蘭繼續從事農民運動,主辦農講所,培養骨幹,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把農運推向右江地區。1926年領導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根據地,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21師師長。1930年11月,紅7軍主力奉命北上,離開右江根據地,他堅決服從軍前委命令,帶領百餘人留在右江根據地,發動民眾,重新組建部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戰爭。他一家20餘人,包括他的兒子在內的10多位親人慘遭敵人殺害。1932年10月19日,被叛徒殺害於廣西東蘭賞茶洞。

鄧小平與韋撥群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黃 榮 黃語揚
深受人們愛戴和思念的世紀偉人鄧小平同志在組織領導百色起義、創立紅七軍和開闢
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與韋拔群有著特殊的關係,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我們回顧和了解這段歷史,可以看出鄧小平同志所具有的非凡才能和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
(一)
1929年7月黨中央選派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等一批黨員幹部進入廣西南寧。鄧小平為中共中央代表,領導廣西黨的全盤工作。他化名鄧斌,公開身份是廣西省政府機要秘書,與主持省府工作的俞作柏、李明瑞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對俞、李做一系列的團結教育和爭取工作。俞、李對年僅25歲但才華出眾的鄧小平十分尊敬和讚佩。
鄧小平經過了解,知道在廣西搞農運很出色的韋拔群。他初到廣西時,為了保密,雖然沒有直接和韋拔群見面,但是對韋拔群卻十分注重和支持。他通過做統戰工作,使俞、李同意開放工農運動,同情和扶助韋拔群。8月間批准召開省農代會,讓韋拔群出席,並被選為省農協籌備處副主任。更重要的是,俞、李還同意以成立“右江護商大隊”名義撥給韋拔群一個營的武器裝備(300多支步槍,兩萬多發子彈),並同意東蘭農軍300多人在南寧郊區西鄉塘進行軍事訓練。這是鄧小平在很短的時間內,做統戰工作的顯著成果,也是韋拔群從物質上、精神上得到鄧小平的大力支持。
詎料,俞、李原來不僅同新桂系有矛盾,同蔣介石更有矛盾,而且愈來愈加深,他們主政廣西不到3個月,就貿然決定參加廣東軍閥張發奎的反蔣戰爭。儘管鄧小平如何開誠布公地勸告,由於俞、李與蔣介石的積怨過深,因此,不顧鄧小平的善意勸告,於10月1日在南寧召開了反蔣誓師大會,立即揮師東進與蔣軍作戰。結果不出鄧小平所料,不到10天,部隊還沒邁出廣西省界,反蔣之戰宣告失敗。
失敗的訊息飛傳南寧。鄧小平按原計畫,命令中共黨員俞作豫掌握的廣西警備第五大隊轉移左江龍州;命令中共黨員張雲逸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總隊攜帶南寧軍械庫所有的武器裝備西進右江地區;命令在西鄉塘的韋拔群立即停止農軍訓練,率隊趕回東蘭,並派中共廣西特委成員嚴敏隨行,到東蘭協助韋拔群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準備工作。韋拔群奉命日夜兼程,很快回到東蘭武篆那論村,立即開展各項準備工作。
10月中旬的一天,在鄧小平的統一指揮下,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分水陸兩路開始出發,浩浩蕩蕩,向右江百色挺進。20日,幾艘汽船泊在恩隆(今田東)平馬的碼頭。這時,鄧小平又作出一項重要的決策,即把船上的部分武器發給東蘭和恩隆的農軍。韋拔群接到鄧小平的通知後,馬上寫介紹信交黃舉平、陸秀軒帶300多人到平馬領取。因人少武器多,通過時任恩隆縣長的東蘭人黃大權(原省長俞作柏任命的縣長)向民眾借來14匹馬把武器馱走。
運來的武器放在東蘭武篆坡善軍火庫,堆滿了兩間房,計有步槍1000多支,機槍12挺,迫擊炮3門,山炮2門,還有大批的彈藥和手榴彈。鄧小平的大力援助,使東鳳農軍得以迅速發展壯大,其戰鬥力明顯優於本地反動武裝。這使韋拔群激動不已,對舉行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充滿了信心。他不辜負鄧小平的殷切期望,立即組織農軍解放了東蘭和鳳山全境,並在東蘭、鳳山邊境全殲原廣西省長蒙仁潛所率領的一支反動武裝,俘獲蒙仁潛本人及部下兩名司令,為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在這期間,東蘭、鳳山兩縣殲敵任務繁重,韋拔群不能前往恩隆迎接鄧小平和張雲逸,只好親筆寫了一封匯報信,交鳳山縣委書記兼縣農軍總隊長黃明春(黃松堅)專程到平馬,通過雷經天向鄧小平報告東鳳方面的情況。一天早上,雷經天在右江農民協會辦事處門口把黃明春介紹給鄧小平,說:“這就是韋拔群的代表黃明春同志。”鄧小平緊緊握著他的手說:“喔,您辛苦了。”鄧小平對韋拔群的代表格外親切和器重,把他留在平馬,交給一項重要任務:參加消滅反動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的準備工作,為百色起義掃清障礙。
(二)
12月11日,震撼祖國南疆的百色起義勝利舉行,紅七軍勝利誕生。鄧小平任軍前委書記(後兼任軍政委),張雲逸任前委委員、軍長,韋拔群任前委委員、第三縱隊隊長。韋拔群領導的右江農軍全部編入紅七軍,東蘭農軍除編滿第三縱隊外,其餘編入第一、二縱隊,成為百色起義的基本力量和紅七軍的重要基礎之一。正如鄧小平1931年4月29日給中央寫的《七軍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以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及東蘭農民武裝為基礎轉變成了第七軍。”
百色起義後,1930年2月,紅七軍主力部隊開赴隆安作戰失利後。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紅七軍軍部從百色轉移到韋拔群發起農民運動的中心地,也就是拔群的故鄉東蘭武篆。鄧小平以此作為立足點,運籌帷幄,順利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有效地指揮紅七軍和右江根據地的鬥爭。
1930年3月下旬的一天傍晚,鄧小平帶著一班警衛從左江衝破敵人層層封鎖來到右江蘇維埃政府和右江特委機關所在地——東蘭武篆。韋拔群高興極了,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鄧政委,辛苦了!”“拔群同志,你好!”早已互相盼望見面的時刻終於到了。兩人一見如故,笑得非常開心,正是:“快樂事業,莫如革命”。從這一天開始,武篆不再是過去的武篆,東蘭也不再是過去的東蘭,因為這位偉人的到來,這塊土地的上空更加晴朗,革命鬥爭的方向更加明確。
鄧小平到武篆來,主要是為了向紅七軍傳達中央指示,適逢軍部率主力到黔桂邊游擊去了,鄧小平利用這個時機和雷經天、韋拔群、陳洪濤一起,以東蘭為中心進行土地革命試點工作。為了搞好這項工作,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在武篆舊州屯開辦一期縣區黨員領導幹部學習班。鄧小平在學習班期間,親自上了親手編寫的《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黨的問題》等重要課程。韋拔群、雷經天、陳洪濤既是教員又是學員,每逢鄧小平講課,他們都要來聽。
10多天的訓練班結束後,各縣區的學員回各地,認真貫徹這次訓練班和鄧小平的指示精神,土地革命運動得到健康發展,特別是東蘭,鳳山兩縣完成任務較好。根據東蘭試點的經驗結合右江的實際,鄧小平又和雷經天、韋拔群一起制定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兩個重要檔案,並分別於5月1日、15日公布實施。在這期間,韋拔群的家鄉東里村率先辦起東蘭第一個共耕社,鄧小平和韋拔群一起佩上紅領帶出席了東里共耕社的成立大會。他們還一起到紅七軍板勉兵工廠視察,一起到紅七軍善學野戰醫院看望傷病員。接著,鄧小平又和韋拔群的胞弟韋菁到太平區(今三石)視察土地革命後民眾生產生活的情況。鄧小平這次在武篆期間,和韋拔群一起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堅持集體就餐,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從不搞特殊。鄧小平和武篆的民眾一樣抽著當地自種自製的土菸絲。有時邊抽菸邊和民眾聊家常,聽民眾的呼聲,了解民眾的思想情況。
5月下旬,估計紅七軍第一、二縱隊正向河池移動,鄧小平決定前往河池向紅七軍一、二縱隊傳達中央指示。為了確保鄧政委的安全,韋拔群特地挑選了第三縱隊特務連指導員牙美元等四位精明能幹的紅軍官兵作為嚮導,協助鄧小平的警衛班護送鄧政委去河池,並連夜同四位嚮導分析形勢,研究行進路線。
第二天臨行時,韋拔群又親自牽來一匹大黑馬請鄧政委上馬出發。鄧小平在河池會見了紅七軍其他領導同志,傳達了中央的指示,並研究回師右江的問題,立即率部回到東蘭,在武篆召開紅七軍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回師右江,收復百色。次日,紅七軍除留下第三縱隊一個營駐守東蘭外,其餘全部浩浩蕩蕩開赴右江,經過幾天幾夜的急行軍和激烈的戰鬥,終於消滅了盤踞百色的岑建英反動武裝,使英雄山城——百色和原右江蘇維埃政
(三)
10月2日,鄧小平在恩隆平馬召開紅七軍前委會議,中央南方局代表鄧拔奇在會上傳達了中央政治局6月11日決議精神,決定執行中央政治局決議精神,將紅七軍下轄的三個縱隊分別改為19、20、21三個師,全軍主力北上打柳州、桂林等城市(後在途中放棄攻打城市改為北上江西同中央紅軍會師),21師由師長韋拔群、政委陳洪濤等在右江重建,作為一軍的基礎留守右江。這個決定,對韋拔群既是信任和重託,又是很大的壓力。鄧小平、張雲逸認為中央決議精神是不切合實際的,但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表示贊成。這時,鄧小平深感拔群肩上擔子太重,困難太大,極為操心。
為此,1930年10月上旬,他和鄧拔奇親自來到武篆,同韋拔群一起認真研究如何堅持根據地鬥爭問題。最後鄧小平提出的工作部署是:“加緊土地革命工作,擴大紅軍,以東、鳳為中心,用游擊戰術向都安推進。”改變了原來的脫離實際的留守整個右江的工作部署。這個決策,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當年11月,紅七軍在河池進行整編,韋拔群按照軍前委的決定,把21師的絕大部分官兵和裝備分別編入19、20師隨軍北上,他只帶了80個指戰員和21師的番號返回東蘭。臨行時,鄧小平和韋拔群依依不捨,握手辭別,還讓張雲逸軍長帶領一個連把韋拔群送到20里外的宜龍才分手。韋拔群不辜負黨和鄧小平的重託,在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後,他和師政委陳洪濤、副師長黃明春等經一個多月的共同努力,組建了21師4個團和兩個獨立營的部隊共3000多人。
從此,韋拔群率領東、鳳軍民先後兩次粉碎了十倍於我之敵的“大圍剿”,保衛了東鳳地區革命政權。最後只因叛徒的謀殺和出賣,韋拔群、陳洪濤等領導人相繼壯烈犧牲,才導致第三次反“圍剿”的失利。然而,右江根據地人民始終牢記鄧小平北上時所作出的關於以東鳳為中心,堅持右江根據地鬥爭的指示,在右江特委常委兼右江獨立師副師長黃明春和原右江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共黔桂邊委書記黃舉平等同志的領導下,踏著拔群等先烈們的足跡繼續前進,重新建立起赤色游擊隊武裝,堅持開展對敵鬥爭,直至最後的解放。
(四)
1962年,在韋拔群犧牲30周年之際,鄧小平揮筆題詞(寫了205個字的長篇題詞),對韋拔群光輝的一生作出了非常全面、非常中肯的評價,讚揚韋拔群“不愧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不愧是名符其實的人民民眾的領袖”,“不愧是一個模範的共產黨員”,指出:“韋拔群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永遠是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學習的榜樣,我們永遠紀念他!”鄧小平到了晚年仍然懷念韋拔群,他對《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作者毛毛說:“東蘭、鳳山地區是韋拔群同志長期工作的地區,是很好的革命根據地,這給紅七軍的建立與活動以極大的便利。”
鄧小平念念不忘韋拔群和東巴鳳這塊土地,而東巴鳳各族人民更加熱愛和思念鄧小平。老區人民深深懂得,是鄧小平帶領右江根據地人民披荊斬棘,進行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為推翻黑暗的社會,建立新中國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是鄧小平以非凡的膽略、勇氣和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對實現黨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
我們高興地看到,如今韋拔群的故鄉東蘭及整個右江革命根據地同全國一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近年來,上級黨和政府撥了巨款,對東巴鳳革命老區開展了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老區面貌煥然一新。當年鄧小平走遍東蘭的羊腸山道,如今已經是車輛來往如梭的柏油路和水泥路;昔日到處看到無數的茅草房,如今已為無數的磚瓦結構或鋼筋水泥結構的平頂房所代替,很久以前夢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如今已經是夢想成真。鄧小平和韋拔群在此日夜操勞為民造的福,人民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享受。目前革命老區各族人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正在發揚革命光榮傳統,團結奮鬥,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闊步前進。
——原載《廣西日報》2004年8月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