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韋光第,男,漢族,1935年5月24日出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環城區環城兩路二十九號/原居住在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中意二路509號核工業303大院內,2010年10月20日上午9點40分在湖南省長沙市水電八局附屬中心醫院去世,享年75歲。韋光第同志是曾被國務院親自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的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0三大隊著名鈾礦地質老專家之一,也是我國鈾礦地質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之一。 韋光第出生時正處於國共內戰、日軍侵華前夕那個社會異常動亂、民族抗日情緒高漲的年代,韋光第出生後不久中國就爆發了抗日戰爭,安徽蕪湖當時正好處於日軍侵略的前鋒。迫不得已,韋光第的父母抱著年幼的小韋,牽兒攜女舉家遷往四川重慶,不久後又輾轉於湖南晃縣、貴州銅仁之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而韋光第的生母就是在這輾轉中不幸去世的,這給年幼的韋光第的心靈一個重大的打擊。抗戰勝利後,韋光第全家遷回到安徽蕪湖,韋光第在此繼續上完國小、國中、高中,並於1955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韋光第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期間,因為學習特別刻苦、成績特別優秀連續數次被北京地質學院評為“地質系優秀生”。也就在韋光第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期間,現任共和國總理溫家寶同志正好也在這個專業學習。由於新中國成立後,發展原子能工業的需要,韋光第畢業後即被二機部選中,隨後被分配到中南三0九大隊第八隊秘密從事製造新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所需核原料——鈾的找礦工作。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韋光第等眾多鈾礦地質工作者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通過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終於在湖南衡陽盆地發現了一大型砂岩型鈾礦床,為急需核燃料的中國原子能工業送去了第一桶鈾,當聽到三0九隊八分隊發現大型鈾礦床時,時任二機部部長的宋任窮同志親自趕到衡陽工地參觀。隨後在三0九隊八分隊的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人推翻了蘇聯專家對於花崗岩里不存在大礦、富礦的論斷,連續找到了兩個大型富鈾礦床,為國家爭了光,為民族爭了氣,從此蘇聯專家開始對中國人刮目相看,而這一榮譽的背後凝聚了韋光第等一批新中國鈾礦地質工作者的鮮血與汗水,而韋光第就是在此期間因工作原因左眼不慎失明,韋光第雖身懷殘疾,但一直在鈾礦找礦一線堅持工作。韋光第參加工作後,一直在基層擔任地質技術員,後來曾擔任工區地質組長。進入80年代後,主要在單位科研部門從事鈾礦地質科研工作,工作期間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73年10月代表三0三大隊參加“全國花崗岩鈾礦床”會議,在會議上,韋光第代表中南地勘局三0三隊介紹了建國二十多年來在南嶺成礦帶北段西端鈾礦的找礦經驗與成果,韋光第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擴大了三0三大隊在國內地質隊伍中的知名度。韋光第撰寫的《三八0地區鈾礦成礦規律初步認識》論文,後發表於《鈾礦地質》雜誌,在當時國內鈾礦地質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獲得大家的一致好評。1978年-1980年擔任《大灣礦田鈾礦化特徵及今後找礦方向》課題組長,並編寫全文,該科研論文獲核工業部科技四等獎,曾被核工業部
作為重要經驗推廣到全國。韋光第於1980年12月由中南地質勘探局三0三大隊授予“地質工程師”稱號,1987年12月由中南地質勘探局三0三大隊授予“地質高級工程師”稱號。韋光第於1982年12月加入中國核學會,為一般會員,1983年12月加入湖南省地質學會,為一般會員。韋光第所在的工作單位對他的評價是“對鈾礦地質具有較強的事業心”,短短的幾個字形象地概括了他50年來對鈾礦地質事業傾注的極大熱情與熱血,這也是對新中國鈾礦地質事業開拓者們的形象概括。
韋光第父親韋瞿華,解放前從事個體中醫,於1959年4月病逝。生母韋王氏,終生務農,於1941年病逝。繼母鄒玉珍,具體情況不詳。韋瞿珊,堂叔父,曾為國民政府救濟總署職員,解放後為安徽農學院職員。韋瞿琨,堂叔父,解放前為國民黨軍校教官,解放後為安徽蕪湖市第一初級中學職員。
姑母韋秀雲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擔任軍醫,抗戰勝利後到蕪湖市一家醫院工作,解放後曾在解放軍某軍區醫院工作,後在蕪湖市江南區衛生所工作。大哥韋光盛,湖南省常德市內河航運局退休職工。二哥韋光科,新疆石河子市糧食局職工。姐姐韋光雲,為原海口市秀芙汽車修配廠退休職工。韋光吉、韋光慶、韋光美、韋光霞等四人(弟弟與妹妹)均在安徽蕪湖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