韁核

韁核(Habenula nucleus,Hb),脊椎動物共有的稱為“韁核”的大腦部位,在調節晝夜節律中起到聯繫作用,也能夠基於過去的恐怖經驗對行動選擇作出指令。

位置

韁核作為邊緣系統與腦幹聯絡的中繼站,為脊椎動物共有的大腦部位。

生理功能

晝夜節律

晝夜節律是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徵之一,它的穩定是機體正常生理功能進行的基礎。許多資料證明:外界光照可通過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略)果體(PG)來調節晝夜節律,並使內源性晝夜節律和環境的24小時晝夜節律同步,提示SCN和PG在機體晝夜節律的調節中起重要作用,韁核(Hb)密切聯繫這兩個結構,並且Hb本身也有視網膜纖維投射,因此,Hb可能介導SCN—PG晝夜節律的信(略)CN和PG等結構共同組成中樞晝夜節律控制系統。

動物恐怖反應機理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010年10月11日宣布,他們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斑馬魚研究發現,脊椎動物共有的稱為“韁核”的大腦部位,能夠基於過去的恐怖經驗對行動選擇作出指令。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0年10月10日的美國科學雜誌《自然・神經科學》網路版。
當捕食者或危險突然降臨的時候,立刻逃跑或是站立不動,這種行動選擇決定著動物的生死。在這些恐怖條件下反覆進行適當選擇的動物才能夠持續生存。科學家們很早便開始了對人類社會有關恐怖和壓力應答的大腦機能和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已知的研究成果認為,從恐怖經驗學習得來,並在其後的行動中反應出的能力,隨著進化被廣泛保存下來。
之前研究認為,對恐怖的記憶以及基於這些記憶的行為是由稱為“杏仁核”的大腦部位等各種大腦領域參與,面對恐嚇,是“站立不動”還是“逃跑”,哪個神經經路決定選擇結果迄今為止尚不得知。研究小組從稱為“韁核”的大腦神經核著手,選擇了脊椎動物中具有最單純大腦的斑馬魚為研究對象,以期解讀“韁核”與基於恐怖經驗的行動的關係。研究小組阻斷了經過基因置換的斑馬魚“韁核”外側核腦部位的活動,結果發現,斑馬魚喪失了基於恐怖經驗的逃避行為,而出現了一動不動的異常行動。研究人員認為,基於過去的恐怖經驗,當再次記憶起相同情況時,“韁核”外側核對“防禦性反應選擇”具有重要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