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鐵線蕨科植物鞭葉鐵線蕨的全草。夏、秋採收。
性味歸經
苦微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36厘米。根狀莖直立,頂部有深栗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紙質,兩面有疏的多細胞長硬毛;葉柄栗色,有密毛,葉軸偶有疏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2~4厘米,下部一回羽狀,葉軸頂部通常延伸成鞭狀,頂端著地生根;羽片為對開式的斜長方形或近三角形,僅上緣深裂成許多狹的裂片;葉脈扇形分叉。孢子囊群生於由裂片頂部變質反折的囊群蓋下面;囊群蓋腎形至圓腎形,略有毛。
分布區域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林下或山谷石縫。
相關配伍
①治水腫:岩虱子二兩,煨水服。
②治乳癰,黃水瘡:岩虱子研末敷患處。(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
化學成份
全草含有糖,蛋白質,脂肪,三萜類和黃酮,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3-雁齒烯(filic-3-ene),29-去甲-22-何帕醇(29-norhopan-22-ol),三十一烷(hentriacotane),三十一烷-16-酮(16-hentriacotanone),鐵線蕨酮(adiantone),異鐵線蕨酮(isoadian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