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其最早見於遼陽縣鞍山市,取名“鎮守山”。
1917年日本人制定的“滿鐵附屬市街計畫”將“鎮守山”列入市街計畫,在此計畫中除對此山進行全面綠化外,計畫在鎮守山東坡建神社一座。1919年春季,滿鐵鞍山制鐵所在“鎮守山”開始造林。1924年1月,日本人在“鎮守山”東坡建“天照大神”神社。隨後將此山易名為“神社山”,此後,神社不斷地擴建。1932年,神社的日本僧人在神社增建石柱門一座,在神社山北坡建鐵柱門一座,門內鑄銅馬像一個。這個時期,日本人在中國被占領地區共建有295座供奉“天照大神”的日本神社。
從1919年開始,日本人在“神社山”不間斷的植樹造林,滿山遍植刺槐和油松,到日本投降時止總面積為37公頃並修環山路1800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在日本投降後的1946年4月,國民政府曾對鞍山的行政區劃名稱有過一次重新的命名,其中“神社山”更名為“鍾靈山”,並將“鍾靈山”的名稱標註在國民黨時期的行政區劃圖上。
1948年鞍山解放前夕,駐守鞍山的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將“鍾靈山”上的樹木砍伐一空,除用砍伐的木材構築工事而外,在靠近山頂的地方澆水造冰,阻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的攻勢。
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的十一、十二師,第五縱隊的十三師(原遼南軍區獨立一師),第六縱隊的十七、十八師於1948年2月19日晨向鞍山之敵發起總攻。其中362團10連攻克“鍾靈山”,並獲遼東軍區命名的“神社山”連之稱。
這時的“鍾靈山”是慘遭國民黨軍破壞和戰爭蹂躪最嚴重的時期,已滿目瘡痍。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1949年9月28日鞍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會議決定將“鍾靈山”改名為“烈士山”,以紀念解放鞍山犧牲的烈士們。同時發動民眾捐獻資金修建“烈士山”紀念塔,全市共捐款折合人民幣30萬元,於1950年11月開始建設。
烈士山公園座落在鞍山城區的中南部,是全市人民瞻仰和紀念革命先烈的惟一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共分為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等4個分區。
結構
公園區以烈士山峰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為97.5米。現今看到的烈士紀念塔為1978年重建的新塔,塔高20.7米,塔座寬12.9米,碑基三面刻有漢白玉浮雕,正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副主席、第一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朱德為紀念碑書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背面碑文主旨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抗日戰爭時期和為解放鞍山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們無限忠於人民的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光榮的英雄事跡萬古長存,永垂不朽”。250級台階象徵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使遊人的感情隨台階上升而深化。在該區的東側,有烈士紀念館,那裡不僅存列烈士們的遺物、誓言、事跡,而且舉辦各種展覽,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場所。
解放後的烈士山在各屆政府的領導下,不斷進行環境整治和綠化,尤其是1957年3月和1958年的3月,市政府號召廣大市民奮戰30天,使“鋼都成林海,鞍山變花園”,讓烈士山在短時間內重新披上了綠裝。
現今的烈士山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和城市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