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濟因素長波論概述
非經濟因素長波論用非經濟因素,主要是用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解釋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主要有:
(1)優勢政治—經濟周期長波說。
認為優勢政治力量決定政府的經濟政策從而導致經濟長期波動。波蘭經濟學家卡萊斯基最早提出這一學說,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弗雷、美國學者諾德豪斯等又發展為政治周期說,並用以解釋中、短期經濟波動。80年代義大利都靈大學經濟學教授米歇爾、索爾瓦蒂等對此進一步加以發揮和完善。這種理論認為,在實行民主政治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受“廣大民眾“和“資本家”兩股政治力量的制約,占優勢的政治力量影響並決定政府的經濟政策。由於兩股政治力量輪流獲取優勢地位,兩者之間的地位變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政府經濟政策重點的變化及經濟情況的變化也是相應的長期過程,從而形成長期經濟波動。
(2)兩代人心理變化周期長波說。
認為經濟波動主要由兩代人心理變化的周期所引起。人們的價值觀、期望和偏好、行為和習慣,決定著其各自的工作態度,從而影響經濟活動。一般而言,隔代重返的心理變化周期會使經濟出現繁榮和衰退的交替。一代人的工作時間為25年,兩代人正好是50年左右,在長達50年的經濟波動中,上升波與下降波、繁榮與衰退各占25年左右。
(3)工程技術人員“信心周期”長波說。
英國曼徹斯特工業大學的丁蘭格里什認為,在工程技術人員中存在著一種“信心周期”。當信心周期處於上升階段時,工程技術人員對自己的設計充滿信心,因而大量新發明和革新涌現。推動經濟發展。反之,工程技術人員則會對自己的設計缺乏信心,因而創造性成果甚少,經濟發展緩慢。他認為工程技術人員的“信心周期”與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周期大體一致。
經濟波長論
當今世界正處在激烈的大變動時期。這次大地震的震中在西方,源頭首先是美國,震波經由三個世界的階梯呈波動狀向全球擴散。現在震中的源頭轉移到第二世界的歐洲,日本的日子早就不好過了。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普遍轉向凱恩斯主義,但如此迅速地在歐元區內的南方國家引起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以致即刻轉化為政治危機,卻始料未及。這也許與歐元區沒有超國家的統一財政預算有關,但美國和日本的GDP債務占比也很高,遠超出所謂的安全區域,也引起了不絕的政治動盪。西方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常規手段無非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現在貨幣政策的寬鬆在利率上基本已調至極限,財政政策因國家喪失或被削弱的償債能力,也難以再寬鬆了,為了減少赤字反而必須收緊財政和稅收政策,所有這些捉襟見肘的無奈都會把艱難的復甦重新推入衰退。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如果讓新自由主義借改革開放之名完全搞垮了,它就不會有今天的一枝獨秀。儘管如此,它還會受到大的衝擊,包括自身虛假繁榮泡沫的破裂。現在西方一些人非常害怕中國成為下一個階梯經濟衰退的震中進而把西方推向末日,我們要未雨綢繆。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奎元院長在2011年的院工作會議上說:“本世紀將是一個繼續分化動盪的世界,人類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這次戰後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從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算起,已有5年,持續蕭條,復甦艱難,二次跌入危機在即,看不見新繁榮期到來的曙光。我們遭遇的已經不是一般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西方稱之為“商業周期”)。關於周期性經濟危機的解釋,不但各派眾說紛紜,而且僅以之說明本次危機也遠遠不夠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性危機的經濟長波理論正引起人們的更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