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削藩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一是西漢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僅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二是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
西漢削藩 唐代歷次削藩 明建文削藩 清康熙削藩 -
建文削藩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
背景 過程 存在問題 靖難之役 餘波及後事 -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
背景 起因 經過 結果 後續 -
靖難
靖難之變,又稱靖難之役,是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中國內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爭持續三年...
靖難之役 參考 -
奉天靖難
根據《明史》記載,1398年,朱元璋死後,新繼位的建文帝覺得諸位皇叔的權力過重,決定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僅用不到 一年的時間...
起因 經過 結果 -
靖難之變
明初朱元璋為了鞏固朱家天下,大封子弟為王,規定諸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起兵"靖難"的權力。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繼位,由於諸王擅權跋扈,而接受齊泰等人的建...
名詞解釋 相關條目: -
藩王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
簡介 意義 歷朝藩王 -
靖難之戰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 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 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
明靖難之役
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 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
-
靖難烽煙
,以收攬人心;一方面採納齊泰、黃子澄的“削藩”之策,先後廢削周、齊、代、岷、湘五王。燕王朱棣是勢力最大的強藩,朝廷處心積慮剪其羽翼,將其護衛精銳均...內容介紹《明史系列小說之2:靖難烽煙》主要內容:明太祖朱元璋去世,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