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保衛戰

靖江保衛戰

鴉片戰爭的最後一戰(一般稱鎮江保衛戰為最後一戰,是錯誤的)。 1842年8月13日,清政府與英軍簽訂《南京條約》期間,駐在江陰的英軍後援部隊為向前方提供食品,從黃田港渡江前往靖江。英軍將船停在東雙港(即現在的膨蜞港西扒灰橋),對居民大肆擄掠後乘船離去。

起因

8月14日,又有十餘名英軍駕船而來,登岸後大肆掠奪、行兇,廩生倪希賢先人去世,棺柩停放家中,英國兵以為內有財寶,劈棺戮屍,又有老中醫鮑星照,乘轎出診,被英國兵割去雙耳,流血過多而死。俟後,英軍又進入靖江縣城,大施淫威,殺傷居民數人,城中百姓怒不可遏,在“殺鬼”聲中準備關閉城門攻擊英軍,英國兵見勢不妙,遂返身呼嘯出城,將正在關閉城門的百姓殺死多人。其中有一名英國兵,迷失道路,誤走到東城根,被城頭一名叫“恍恍兒”的童子用磚石砸倒,附近居民荷鋤趕來,將英國兵打死。與此同時,城外的百姓也正在追擊逃跑的英軍,用亂石擊傷了數名“黑夷”(印度兵)。至此,英軍登船遁去。

經過

雖然趕走了英軍,但眾人料到以後必有大隊英軍前來報復。知縣楊鳳翮(“百科”作“楊鳳融”)於當晚召集屬下官員與地方士紳商議對策,典史王善翔等人認為“靖江區區小縣”,和英國人爭鋒無異以卵擊石,況且兩江總督已下令沿江撤防,不予抵抗,因此主張將“恍恍兒”綁交英軍,聽憑斬殺泄憤,而以鄉紳陳鳳喈為首的地方紳士多主張“背城一戰”,經激烈辯論,知縣最終採納地方紳士意見,下令整頓戰備。

當時的靖江,正式駐軍僅有城守營和水師營數百人,最高級別的軍官不過是一名守備,火器只有抬槍數十支,知縣楊鳳翮於是下令招募鄉勇丁壯,當夜募得三百餘人,另外衙門中的皂隸馬快也全部出動,在招募人員的同時,籌餉工作也在進行,除借用的修城餘款外,以文生陳立基倡首,各界紛紛解囊輸捐。戰備工作忙了一夜,直至第二天凌晨才基本結束。

8月15日黎明,楊知縣、城守營守備王武滔、鄉紳陳鳳喈等集合兵勇丁壯,“明紀律、懸賞格”,首先以錢15000文,賞給前一天殺敵有功之人,接著發給兵勇每人100文餉錢。一切安排妥當,英軍果然如期而至。

上午10時左右,三艘英國船鼓帆而來,停泊在南關外。知縣的侄兒楊奠山素有膂力,被命督率丁壯禦敵,鄉紳陳鳳喈與守備王武滔趕至南門外布置軍事,把總馬廷棟等隨往。此時楊奠山已與水師營頭領何鼎勛率兵先到江邊圩口,附近民眾約有千人趕來助戰,軍民聲勢甚壯。英船泊定後,開始抬炮上岸,水師頭領何鼎勛因敵未定,請命先出擊,王守備隨即下令開火,水師官兵用抬槍擊敵,擊斃數名英兵。英軍隨後開炮還擊,因距離過近,僅有1顆14磅炮彈落入圩岸內,其餘均射入城中,我居民齊伏圩下,無一人受傷。此時,城內居民數千人登上城頭,為前方軍民吶喊助威,聲如雷動,士氣更壯。

結果

清軍和英軍如此相持近2小時後,適西風大發,潮水驟落,敵船不能靠岸,恰在此時,水師營士兵肖鳳書用抬槍擊中1艘英船上的火藥桶,頓時火起,“全船著火,盡行焚毀”,英國兵紛紛落水,當即被擊斃八名,傷五名,英軍大為驚恐,此時忽又大雨傾盆,守城軍民士氣更旺,英軍倖存兩船倉惶逃去。此戰,為鴉片戰爭中,唯一依靠民眾力量取得全勝的戰鬥。

但《南京條約》簽訂不久,楊鳳翮便接到兩江總督牛鑒的手令,以“大膽滋事”的罪名被撤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