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鎮[雲南省建水縣青龍鎮]

青龍鎮[雲南省建水縣青龍鎮]

青龍鎮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下轄鎮,位於雲南建水縣西南部。鎮政府駐青龍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縣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青龍鎮位於雲南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龍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公里,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

行政區劃

全鎮轄老里硐、青龍、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

經濟發展

解放前,青龍鎮發展緩慢。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青龍鎮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在“穩糧、強煙、抓林果、興畜牧,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以小集鎮建設帶動個私經濟發展”的經濟思路下,鎮黨委、政府積極發展烤菸、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2003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45849畝,其中水稻種植7000畝,包穀種植5600畝,薯類種植2000畝,烤菸種植7400畝。糧食總產7618噸,人均有糧517千克。2003年種植烤菸7400畝,收購20000擔,收入1115萬元。調整農村產業結以來,青龍鎮注重了林果業與養殖業的發展。2003年以來共種植酸甜石榴6000畝,臍橙1013畝,連片種植優質包穀種籽總計936畝,日本蘿蔔400多畝。2003年全年大牲畜存欄7438頭,出欄754頭;生豬年末存欄6276頭,肥豬出欄10078頭,;家禽出欄58000隻,出欄35150隻;羊出欄1856隻,出欄677隻;全年完成牛凍精改良311頭,產犢34頭;種植黑麥草150畝。由於及時調整產業結構,農民收入有了提高。根據2003年統計,實現財政總收入2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5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5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0元。

人口民族

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

社會事業

解放前青龍有國小6所,學生200餘人。有國小30所,鎮辦中學1所,在校學生2055人,教職員工1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全鎮設有1所衛生院,各村委會均設有醫療點,解決了山區的醫療困難。實現了村村通電,接通了閉路電視。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排樓坡村委會雙山村民小組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天扒寺村民小組被評為“縣級文明村”,青龍村委會小王莊村民小組被評為“州級文明村”,青龍鎮2被評為“州級文明鄉鎮”。全鎮已有1600戶參加“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活動。

環境氣候

青龍鎮地處半山區,少數地區為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年均溫20℃。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溫差較大,雨量多分布在水塘寨村委會一帶。全年有霜期45天。主要河流有塔沖河,經中寨、排樓坡、青龍3個村委會,流入天華山水庫。

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有耕地23324畝,其中水田5154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礦和鈦礦,是良好的建築、工藝生產用材和工業用料。

水資源

水草沖水庫和塔沖水庫環境優美,是良好的休閒去處。

自解放至2005年修建了小一型水庫兩座,、小二型水庫四座,小壩塘68個,總蓄水量124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000畝。水利條件的不斷改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94年青龍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過去全鎮僅有簡易的幾條牛車路,交通四通八達,城鎮水平不斷提高,6個村委會,55個村民小組均有一般公路相通。全鎮興建水窯1615口,極大改善了人民民眾的飲水條件。

特色產業

建水縣青龍鎮水圍山酒廠隸屬雲南省建水縣國營畜牧場,成立於1958年,

洞藏老酒 洞藏老酒

位於建水縣青龍鎮圍山路28號,占地58畝,水圍山酒廠曾經是建水縣的

一張“酒名片”,80、90年代在建水縣及周邊市縣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