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溧陽城西北40公里處有一座青龍山,山的半腰有個洞叫青龍洞。 青龍洞是個古洞。早在明代中葉,著名劇作家湯顯祖曾到洞內遊覽,他寫下七絕《洞仙》一首:“瓦屋如雲春作花,華陽繹氣屬青蛇;中開百尺仙人掌,搖漾金光落紫霞。”詩中描述茅山華陽洞的深色霧氣是由青龍洞的龍所吐出,可是兩洞相逢;而青龍洞中有 百尺高的仙人掌,金光紫霞搖漾在這神仙洞府。
比湯顯祖更早,溧陽才子馬一龍於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初九,帶頭弟弟、侄兒和學生重遊青龍洞,他寫的《青龍洞記》詳細記敘了遊覽過程:洞是石頭裂開天生而成,洞口似壽桃,洞內怪石嶙峋,千奇百狀,有的象削尖的玉石,有的象荊棘門戶,有的似剛摘的鮮花,有的似樹立的丹碣。越往裡走,景物越奇特。洞內怪石象石床柵欄,象此踞龍騰,平整處象棋枰,火紅處似高梁,黑色的是衛士,純黃的是美酒。在洞中開闊處環顧,鸞鳳在四周飛翔,北斗在星空閃爍,煙霧繚繞,積雲遮蔽,藤蔓倒垂,泉流淙淙。又有千尺深潭,似通九泉之水。
馬一龍在二十年前曾在青龍洞裡住宿,他請石工刻下“奇石”、“龍洞”和“會仙館”等七個大字,還鑿下他即興作的詩一首。故地重遊,石壁上僅留“會仙館”三字。他認為洞中石紋似龍鱗,委蛇盤曲,象龍之形,故洞得名。
時至清朝順治年間,溧陽的狀元郎馬世俊遊歷青龍洞,寫下長詩一首,描述所見所聞。不知何年何月,天雷擊破山壁,形成了青龍洞。石壁上的條條黑影,好似疾走的龍蛇。打量幽深的洞口,象要奪人魂魄。洞中滴水之聲不絕於耳,象兵器相擊,又象絲竹之音。奇石似虎似象,似鶴似黿。
傳奇
傳說早在幾百年前,青龍洞的香火十分鼎盛。百姓們無論紅白喜事,只要事前到洞內敬上幾柱香後,洞中 遍地生就的“石碗” 便會輕輕取下,借出來用。初聽"青龍洞"的人,又多了一個溶洞。其實,從明朝初年開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這塊風水寶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台樓閣。建還建得奇,幾十座靠崖連洞的古建築都集中在中河山腰寬40米、高低約60米,長約300米的狹長懸崖地帶間,祠廟、道觀、學堂、會館構成了"青龍洞古建築群"。遠遠望去,恰似一幅懸掛在舞陽河畔的山水長卷。 後來,有一些愛貪小便宜的人有借無還,得罪了攀枝花青龍洞的神仙,褻瀆了神明,從此,洞內的”石碗”不但再也借不出來,而且進去借碗的人也沒有出來,以後也就沒有人敢進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