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介紹
定光寺(俗稱“羅堂庵”)座落在清雲山 的半山腰,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錯落有序,拾級而上,層層施建,迴廊相連,殿堂布局巧妙,石、木、瓦、磚傳統的建築材料把寺廟的古建築風格裝點得巧奪天工。
歷史
該寺始建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是東江地區聞名的佛教古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高僧釋寬宏重修清雲寺。第一次大革命失敗時期,國民黨反動勢力疑該寺窩藏共產黨人而遭縱火燒毀。1945年主持僧釋宏慧集資重建該寺,“文革”期間全部僧人被遣散。改革開放後,佛教黃櫱流派第三十五代僧人釋宏慧重返該寺,主持開展佛事活動,並正式定名“定光寺”。1985年經政府批准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工程。
築群
定光寺建築群由山門、天王殿、觀音閣、大雄寶殿、佛學院教學樓、尼僧房、迴廊等組成。殿堂內的佛、菩薩、十八羅漢等神像均為整塊大石精雕細琢而成,其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獨具一格,具有“嶺南一枝獨秀”之稱。山門:也稱石牌坊,以廟宇錯落方位而設計,四柱三門,石材為花崗岩石,匾額書“人間淨土”四個大字。駐足山門仰視寺院全景,雄偉恢宏,古建築群與自然生態和諧組合。放生池:清雲山有多處泉水自山上流入山下渠道,利用山泉水儲集而建的一處池塘。池水清澈見底,一石拱橋橫跨池上,善男信女把龜、甲魚、其他魚類放進池中,以表善舉。天王殿:落成於1988年,石木結構,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殿內的彌勒佛像居中央,四大天王分列兩旁,造型威嚴神武,形象逼真,其雕藝和創意造詣很高。“皆大歡喜”的四字條幅,又把天王殿點綴得喜氣盎然。大雄寶殿:門額上的“大雄寶殿”四字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寫,殿中有三尊高十幾米的大佛像。該佛像是閩南工匠用十幾噸的整塊花崗岩石雕琢而成。
尼眾佛學院
廣東尼眾佛學院在定光寺內,是全國三大尼眾佛學院之一,院名牌匾為趙朴初所題,屬漢語系中級佛學院,在佛教教育學術界享有盛譽。整座佛學院設計新穎,環境幽雅,教學樓、圖書館寬闊舒適。該學院對於佛教事業的研究和宗教文化的探索具有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觀音閣
定光寺的主殿閣,明崇禎四年的古剎舊址。據傳說,古時的清雲山山高路險,森林密布,荊棘叢生,洞穴遍野,虎豹橫行,百姓多遭其害而遷徙他鄉,清雲山一帶成為荒無人煙的窮鄉僻壤。光陰流逝,人間風雲變化莫測,不知是哪年,清雲山半山腰密林深處突現光芒,耀眼奪目,光環呈七彩色,經久不息,方圓百里的百姓都能遠眺此祥光吉彩,又見光芒處七彩虹下如來佛如禪,頓悟佛光普照人間,“清雲佛光”成為膾炙人口的傳說。此後,害獸滅跡,土地肥沃,風調雨順,村落漸成,百姓安居樂業。後人為祭祀佛光造福,上山建剎供奉如來觀音佛祖。定光寺幾百年來為東江地區佛教勝地,香火鼎盛,是該地區居民宗教信仰中心,特別是農曆正月至三月間香客如潮,山門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