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學

宋太平興國年間(977―984)始建,南宋隆興二年(1164),遷建於今縣汽車站址,後屢經修葺重建,規模漸臻宏偉。 光緒年間,文學生學額64人,其中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各20名,加額4名,武學生16名,統稱生員或諸生(俗稱秀才)。 明洪武七年(1374),設立社學,社學學生成績優秀者,可補縣學生員。

青陽縣學,亦稱儒學、學宮,舊址在蓉城南隅。宋太平興國年間(977―984)始建,南宋隆興二年(1164),遷建於今縣汽車站址,後屢經修葺重建,規模漸臻宏偉。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重建。
縣學主體建築為明倫堂,系教諭、訓導為生員設壇講學處,堂前分設“進德”、“修業”二齋(教室),東、西兩側有“號舍”(宿舍),鄰側有魁星閣、射圃。縣學生員為院試合格的童生。光緒年間,文學生學額64人,其中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各20名,加額4名,武學生16名,統稱生員或諸生(俗稱秀才)。縣學生員,須遵守禮部頒布的學規,學習規定的經史、制藝等課程。平時,教諭、訓導定期為其宣講《聖諭》,解答疑難,批改詩文。每三年參加歲考、科考各1次,每次各選貢1人。增生優者補廩,科試合格者可參加鄉試。
據不完全統計,自唐元和元年(806)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本縣生員科舉中試者共297人,其中進士100人(含武進士7人),舉人197人(含武舉54人,中進士者不計入),另有貢生608人。清代進士中,科試成績優異者有:曹維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武進土,聯捷會元、狀元;章道鴻,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解元(鄉試第一);王宗誠,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戍科欽點探花(一甲第三名);寧本瑜,光緒九年(1883),癸未科會元(會試貢士第一)。此外,北宋天聖五年(1027),槐奕、槐京兄弟同登進士榜;南宋嘉泰二年(1202),施友直、施友諒、施友聞三兄弟中試同科進士,為時人稱道。
明洪武七年(1374),設立社學,社學學生成績優秀者,可補縣學生員。萬曆年間,蓉城定心橋、東門外及五溪、王獅鋪等地建官辦社學4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