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陽山縣轄鎮。建國初期為第一區。1958年設青蓮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建鎮。距縣城21公里。省道1911線和連江過境。轄青蓮、江佐、中心、深塘、南塘、峽頭、藍山、柳塘、驚網、大洞10個管理區(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水泥、化工、電力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反季節蔬菜。特產藍山筍乾、青蓮豆鼓、河魚。青蓮八景、連江三峽為旅遊景點。
地理位置
青蓮鎮位於陽山縣城東21公里連江邊。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山清水秀,是漁業、農業雙發展的魚米之鄉。旅遊資源豐富,據說還有著名的“漁翁垂鉤”、“仙人對奕”、“白雲閒居”、“寶陽高望”、“石柱擎天”、“倒流清韻”、“鹽坑瀑布”和“甑石晴雲”等青蓮八景。的確是個旅遊聖地。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18912 |
男 | 9448 |
女 | 9464 |
家庭戶戶數 | 462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8668 |
家庭戶男 | 9285 |
家庭戶女 | 9383 |
0-14歲(總) | 7003 |
0-14歲男 | 3615 |
0-14歲女 | 3388 |
15-64歲(總) | 10232 |
15-64歲男 | 5114 |
15-64歲女 | 5118 |
65歲及以上(總) | 1677 |
65歲及以上男 | 719 |
65歲及以上女 | 95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7267 |
歷史文化
青蓮鎮古稱青龍(舊志:青龍鎮在縣東35里),明、清時期屬嘗歲鄉。傳說該鎮地處低洼,盛產蓮藕,因名青蓮。清代曾於此設青蓮巡檢司(後司署移駐淇潭)。民國3年 (1914),稱青蓮區。民國17年(1928)改稱青蓮鄉。阜和鎮(圩),屬一區。建國初期仍屬一區,為區政府駐地。1954年,設青蓮鎮(鄉級)。1955年,一區改稱青蓮區。1957 年,復稱青蓮鄉。1958年10月,建立青蓮人民公社。1964年1月,中心大隊的大江圩、新街、菜園寮、遠清、沙市街和江佐大隊的江一、江二共7個生產隊及街道居民委員會從青蓮公社劃出,建立青蓮鎮。1969年10月,青蓮鎮又並人青蓮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區,稱青蓮區。1987年,撒區建鄉(鎮),稱青蓮鎮。青蓮鎮人民政府駐青蓮圩,政府大院正門南向。
行政規劃
青蓮鎮瞎九個管理區和一個居委會:中心、江佐、深塘、南塘、峽頭、藍山、大洞驚網、柳塘管理區和青蓮街居委會。共173個居委會。
青蓮圩位於連江、嶺背河文匯處沖積小平原。1995年,圩區而積1平方公里,現有主要街道:中山路、沙市街等6條,總長10公里;年供水20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網主幹道長6公里;有縣屬青蓮、青霜灘船閘水電站以及鎮辦水電站共10座,總裝機容量6500千瓦、年輸電量3000千瓦小時;已經開通程控電話;圩內建築物多數為鋼筋混凝土3-5層樓房,而鎮政府辦公樓高達6層,布局新穎、嚴謹、美麗、壯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7.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5%。
交通通訊
青蓮鎮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有“小佛山”之稱。水路沿連江逆流而上可達陽城、連州,順流而下可至清遠、廣州;沿嶺背河逆流而上可至嶺背;現有工作船隻500艘,青蓮港年吞吐量10萬餘噸。陸路省道1911線貫穿境內,東行達英德、西行至縣城,轉107國道往清遠、廣州。鄉村公路4條,總長35公里,運輸單位123家,車輛150台,往來縣城的客運中巴30分鐘一趟。青蓮是陽山縣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農貿市場面積達2300平方米,商家500戶,1995年,集市貿易額1238.8萬元。
經濟狀況
1995年,青蓮鎮工農業總產值589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132萬元,占19,2%,農業產值4767萬元,占80.8%。工業企業617家,有建材、化工、機械、運輸、電力等行業。農業耕地面積2萬畝,久負盛名的傳統項目:藍山筍乾、峽頭蠶桑、中心板栗、南塘蔬菜、江佐粉葛、青蓮豆豉、大洞萊牛,引種的美國西紅柿、泰國綠豆、荷蘭豆等蔬菜,產品銷往珠江三角洲,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011年,先後引進了永利礦產有限公司和鄉鎮企業公司投資礦產資源開發,引進客商創辦了“綠峰生態農莊”,促進客商淘汰落後產能,重新組建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設150萬噸水泥粉磨站。挖掘“兩江”、“兩庫”、“一關”、“一岩”、“一古鎮”、“一古國”等旅遊資源優勢,制定旅遊發展規劃,積極推介旅遊資源,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農業產業化有新進步。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廣和普及農業科技,大力引導農民發展品牌農業。引進客商投資興辦集種養、觀光於一體的“綠峰生態農莊”。大洞藍山竹筍基地、峽頭蠶桑基地、江佐油茶基地建設不斷推進,創建了“江佐油茶專業合作社”和“峽頭惠眾蠶桑專業合作社”等9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值提升明顯。
鎮域經濟實力穩步增強。2011年,全鎮工業產值實現19827.39萬元,同比增長41.8%;農業總產值實現22759萬元,同比增長18.93%;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660萬元;招商引資實現2.092億元,同比增長30%;稅收收入484.1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750元,同比增長9.06%。
二、加強城鄉建設管理,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城鎮設施不斷完善。積極完善鎮村“水、電、路、通訊”配套設施建設,籌集資金230萬元抓好板塘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籌集資金70萬元改善圩鎮供水網路,初步舒緩了圩鎮居民食水難問題。引資30萬元建立電子閱覽室完善鎮文化站功能。調整和充實了環衛工作隊伍,加強環衛工作管理。投入資金40萬元,建設垃圾填埋場和開展“三邊整治”工作,提升城鎮品位,最佳化城鄉環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在實現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村道硬化改造8公里。投資10萬元修復了峽頭渡口碼頭。投資30萬元,抓好“抗春旱、保春耕”和強降雨救災復產工作,恢復農業電灌站10台,修復水輪機站4座;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對板塘、躍進、白帶塘三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完成三面光水利3.54公里,補漏2.8公里。
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特色的原則,切實加強村鎮規劃,抓好農村“山、水、田、林、路”的改造工作,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村工作,創建市級生態文明村1個,縣級生態文明村2個,縣萬村綠化村4個,建設村垃圾收集點24個。
“三舊”改造工作取得新成效。抓好“三舊”改造工作,成功改造230多畝,其中增減掛鈎130多畝,得到省市縣國土部門的好評,並在省電視台630新聞上介紹先進經驗。
三、加大民生建設力度,社會各項事業明顯進步
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依規做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良種、農機購機、漁業柴油、家電下鄉、汽車、機車下鄉等各類補貼發放工作,共發放資金320萬元。幫助54位貧困戶改造危房。紮實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工作,外業勘界完成100%,審核、發證完成98.84%,工作位居全縣前列。
“雙到”扶貧工作紮實有效。全力抓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做到領導到位,幫扶責任落實。目前,省定五個貧困村累計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落實幫扶項目30多個。
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加強社會事務管理,做好社會救助、雙擁優撫、城鄉低保工作,確保應保盡保。建立和完善城鄉低保、城鄉醫保和新農保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人口和計生工作重返先進。堅持“三個突出”和“六個強化”,強力推進人口和計生工作上新台階。2011年,全鎮實現無政策外出生村9個,成功創建“兩無鎮”,施行計生手術478例,計生率96.75%,自然增長率7.3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37,獲市2011年度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綜合先進獎。
文教衛生
青蓮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國小25所,鎮醫院1所、衛生站25個,影劇院等文化娛樂場所20個。
地方特產
青蓮豆豉為該鎮名產,深棕色,油光發亮,香濃味美,深受民眾喜愛,年產量6萬公斤。
藍山筍乾,產於該鎮藍山管理區,金黃色,味鮮甜、嫩滑爽口,有“土魷魚”之譽,產品銷往廣州、日本。該鎮年產筍乾1.4萬公斤。
此外,水稻,玉米,蔬菜為該鎮的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