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青花菜、紫甘藍黑脛病
英文名:broccoli and Purple cabbage black leg
別名:根朽病、黑根病
病原中文名:黑脛莖點霉
病原拉丁學名:Phoma lingam(Tode ex Schw.)Desm.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青花菜、紫甘藍
主要為害部位:子葉、真葉或幼莖
為害症狀
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染病子葉、真葉或幼莖均可出現灰白色不規則形病斑,莖基部染病向根部蔓延,形成黑紫色條狀斑,莖基潰瘍嚴重的,病株易折斷而乾枯;成株染病葉片上產生不規則至多角形灰白色大病斑,上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花梗、種莢染病與莖上類似;種株貯藏期染病葉球乾腐,剖開病莖,病根部維管束變黑。
病原形態特徵
Phomalingam(TodeexSchw.)Desm.稱黑脛莖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Leptosphaeriamaculans(Desm.)Ces.&deNot.稱十字花科小球腔菌或斑點小球腔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深黑褐色,散生、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直徑100~400微米,頂部具突起的孔口,四周細胞顏色較深,吸水後,能從孔口處湧出膠質狀污白色孢子角,內含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透明,橢圓形至紡錘形,內含油球2個,孢子大小3~4.5×1.5~2微米。在自然界分離到的黑脛莖點霉,常可發現有致病力和無致病力兩類菌株,他們不僅生長速度和產生色素不同,在幾種同功酶圖也不相同,有致病力菌株引起典型的黑脛病症狀,無致病力的菌株,不易再接種成功,或者只形成小而略枯黃的斑點。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在種子、土壤或有機肥中的病殘體上或十字花科蔬菜種株上越冬。菌絲體在土中可存活2~3年,在種子內可存活3年。翌年氣溫20℃產生分生孢子,在田間主要靠雨水或昆蟲傳播蔓延。播種帶病的種子,出苗時病菌直接侵染子葉而發病,後蔓延到幼莖,病菌從薄壁組織進入維管束中蔓延,致維管束變黑。育苗期濕度大發病重,定植後天氣潮濕多雨或雨後高溫,該病易流行。在自然條件下無致病力的菌株怎樣侵染葉組織,又形成病斑,條件如何,目前尚未明確。
防治方法
(1)從無病株上選留種子,採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4%的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粉劑拌種。(2)苗床土壤處理,每平方米用40%拌種靈粉劑8克,與40%福美雙8克等量混合拌入40kg堰土,將1/3藥土撒在畦面上,播種後再把其餘2/3藥土覆在種子上。(3)與非十字花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4)及時防治地下害蟲。(5)發病初期噴灑60%多·福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6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9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