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克拉斯諾頓地區一群不甘心作德國侵略者順民的普通青年,組成一支“青年近衛軍”,在地下黨領導下在敵占區英勇而機智地與敵人展開了公開的和地下的鬥爭。他們的活動造成強大的聲勢,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他們在進行了—段時期的鬥爭後,終於被敵人全部捕獲。這些普通青年為了祖國的勝利,為了崇高的理想,懷著必勝的信心,一個個地從容就義。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Oleg Koshevoi | Vladimir Ivanov |
Sergei Gavrilovich Tyulenin | 謝爾蓋·古爾佐 |
Lyubov Shertsova | Inna Makarova |
Popov | 格奧爾吉·尤瑪托夫 |
Comrade Valko |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Fenbong | 格利高里·什皮格利 |
Ignat Fokin, traitor | 亞歷山大·安東諾夫 |
Uliana Gromova | 諾娜·穆迪烏科娃 |
職員表
製作人 | K. Alperova、G. Oganesyan、Ya. Svetozarov、E. Volk |
原著 | Aleksandr Fadeyev |
導演 | 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
編劇 | 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
攝影 | Vladimir Rapoport |
配樂 | Dmitri Shostakovich |
剪輯 | A. Klyebanova、Vladimir Sukhobokov |
藝術指導 | Ivan Stepanov |
服裝設計 | Elza Rapoport |
幕後製作
由於一些演員曾親自參加過衛國戰爭,因而他們的表演具有真實感和感染力。影片公映後引起同樣強烈的反響。由於人們對戰爭記憶猶新,他們懷念著在這場戰爭中獻身的戰友,看到片中人物倍感親切。他們對經受住考驗的青年一代具有無限的自豪感。這部影片的出現成為戰後年代社會生活和藝術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導演格拉西莫夫運用《共青城》中拍攝民眾場面的經驗,塑造了青年一代英雄的群像。導演將人物置於主要地位,他表現的重點不是戰爭,而是戰爭中的人,不是歷史的素材,而是歷史的創造者。導演著重表現的不單單是這些青年人的勇敢機智的行動,而是他們崇高的道德品質。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不同場合下流露出來的人情味。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戰後“歉收年代”的佳作之,它保持和繼承了30年代的優良傳統。
演員大多是格拉西莫夫在電影學院所教的學生,他們當時還沒畢業,這些年輕人有的剛剛從前線復員,有的還參加過游擊隊,因此他們的表演樸實自然而又充滿激情。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當時很不起眼的男配角邦達尓丘克、吉洪諾夫後來分別娶了兩位女主角茵娜.馬卡洛娃、諾娜.莫爾久柯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