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峰岩位於莆田市北岸秀嶼鎮,原是四面臨海的小嶼,整嶼盡皆奇岩怪石,但表面皆被樹木遮蓋而長青,故雅稱“秀嶼”,因靠近醴泉半島(現為秀嶼鎮轄內),潮水只漲退沒有流動,泥漿就沉積得多,年長月久地泥漿就沉積滿秀嶼與醴泉半島之間的海底,把過去連線兩地的長石橋也淹埋了,於是修成公路直通秀嶼,使秀嶼成為三面臨海的半島,但仍稱秀嶼。青峰岩(即秀嶼山)上一年四季風光奇特,晨夕可觀日出日沒,夜晚能望月明星稀,憑欄遠眺漁舟點點,依窗休憩,風濤聲聲。這一切的一切,給人以夢幻,遐思,詩情,畫意……
歷史
青峰岩有青雲殿,青蓮寺,青蓮殿等,據載,創建於唐,興於宋。至今,山上摩崖石刻眾多,有宋丞相書法家趙汝愚的“天風海濤”題刻。宋時就是一處遊覽勝地。明嘉靖24年(1545)倭寇侵占秀嶼,青峰岩上原有古建築遭燒毀,清代重修後至抗日時,又被日機炸毀,文革期間又遭拆除。直至1979年在旅新僑胞等資助下,里人又集資重修。一張白紙好畫畫,如今寺院、殿宇,面目一新。
景觀
青峰岩上以石景觀稱著,有“玄龜拜月石”,“巨蟒出洞石”、“鱷龜觀海石”、“仙腳桶石”、“仙師化形石”、“劍劈開石”、“食霞石壁”等天然石景觀,保留至今;但古建築遭受多次摧毀至今已無一存;而摩崖石刻經恢復,描紅仍煥然一新。除“天風海濤”外,還有:“飛雲洞”,“讀書台”(蔡襄的讀書處),“擊壺”:“吾本來”繪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傳來自然成”;“西來”:“所陀一片石,埋光海水處,跌坐窺明月,空心有幾人”;“食霞”、“試劍”(呂仙師服妖時在此劈石試劍)等。
青峰岩(4張)新建的殿宇是青峰岩上石景觀的發展,石殿宇、石像、石佛(彌來),石觀音菩薩、石神台石桌、石凳、石香爐……。例如青蓮寺大殿除瓦片脊樑外,全用石料仿木重檐歇山造,全殿用36根石柱支撐,殿堂中央四根最大園柱,雙臂合抱還不夠,要加兩指圍(二揲)198公分,最小為外檐下方石柱為25×25公分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四周走廊,屋蓋下至石柱上的枋、梁、斗、拱皆石料仿木構築,用隼卯聯結成屋架整體,四周屋檐也皆石料,只屋尖用木脊樑椽片瓦片。全殿外觀雄偉莊嚴。連殿內佛像也都石雕,中央的觀音像、孩兒像、花瓶香火爐、基台等都是石雕的,且雕工精細,藝術美觀,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堪稱一座“石雕世界”,令人觀後,留連忘返。我們用餐的餐廳全是石建成的,上面全用石樓板。青雲殿前檐下石龍柱上的梁斗拱皆用仿木造,非常美觀,連重檐下的梁斗拱也用石仿木造,如無細看,只知木的,因青雲殿正在抬高,看在用電磨刻石頭,才知上面也是石頭的,前石階中央的“龍陛石”是清代雕的,還有明代雕的泗洲文佛石像,真是處處可見石雕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