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

青山處處埋忠骨

《青山處處埋忠骨》qīng shān chù chù mái zhōng gǔ,這是作者曉年寫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本文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陸洋朗讀。

基本信息

課本原文

中南海,毛澤東的臥室。

寫字檯上,放著一封從朝鮮前線志願軍總部發來的,由司令員彭德懷擬定的電報。

主席勛鑒:

今晨,我“志司”指揮部遭敵機狂轟濫炸,洪學智、毛岸英將我送入安全地域。爾後,岸英又返回指揮部取作戰圖。慌中未能勸告住他,致使被敵機的汽油彈擊中。主席的愛子、我們“志司”的好參謀岸英同志為了朝鮮人民的事業光榮殉職……

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岸英是他最心愛的長子。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邊,後來岸英去蘇聯留學,在國外的大學畢業後,他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鍊。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主席,”秘書走進來,小聲說,“彭老總來電,說岸英是主席的長子,請求破格將遺體運回國。”

秘書又湊近主席,輕聲說:“朝鮮金日成首相來電,向主席表示慰問,他說岸英同志是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

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岸英奔赴朝鮮時,他因為工作繁忙,未能見上一面,誰知竟成了永別!“兒子活著不能相見,就讓我見見遺體吧!”主席想。然而,這種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說道:“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孩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願吧。”

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主席簽字的一瞬間,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那神情分明在說,岸英難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檯,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毛主席已經出去了,放在枕頭上的電文稿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毛澤東資料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毛岸英資料

毛岸英 毛岸英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遠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澤東與其妻子楊開慧的長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安葬於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8歲時,由於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毛岸英也被關進牢房。楊開慧犧牲後,地下黨安排毛岸英和兩個弟弟來到上海。後來,由於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毛岸英兄弟流落街頭。他當過學徒,撿過破爛,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蘇聯學習。在蘇聯期間,他開始在軍政學校和軍事學院學習,以後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曾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毛岸英遵照毛澤東“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的要求,在解放區搞過土改,做過宣傳工作,當過秘書。解放初期,任過工廠的黨委副書記。他雖然是毛澤東的兒子,但是從來沒有因自己是領袖的兒子而欺壓百姓,相反,總是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勞動民眾打成一片。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1月25日在美軍空襲中犧牲。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5日,溫家寶來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獻上花束。他對著毛岸英的塑像說:“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國人民來看望你。祖國現在強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寫作背景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二十七課。本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得知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後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後作出了將愛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之後寫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毛澤東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讀後讓人肅然起敬。

題目的典故

“青山處處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何須馬革裹屍還”應出自清·徐錫麟《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典故出自《後漢書·馬援列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