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述
1959年取校名青山初小,設2個複式班,教職工5名;1973年新建一幢四間教室、三間隔音室的平房,加上原青山大隊辦公用房,發展成擁有6個年級班的完全國小;1977年增設國中班,學生200多名,教職工13名,為學校師生人數較多的一個時期;1984年開始設學前班;1989年下學期,多方籌資一萬多元裝修原有學校;1993年籌措一萬多元新建一間教室和一間住房;1996年至1997年更是舉全村(原管家橋村)之力集資二十多萬元新建現有的教學樓;1998年設有7個教學班,教職工14名,為學校師生最多的學年;2002年修建現有的圍牆;2004年鄰近學校拆並後,至今維持五、六個班。
學校東北遠眺美麗的團頭湖,西北緊依青翠的萬寶山,南望春綠秋黃的上百畝良田,地處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格塘鄉柏葉村西北角,與寧鄉縣朱良橋鄉相毗鄰,占地2668平方米,建築面積1348平方米。
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實驗室裝備、教學儀器配備達到教育部、省教育廳頒布標準基本要求。學校現有5個教學班,近100名學生,擁有一支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7名教師都是中青年教師,都從教12年以上,都為合格學歷,其中大專學歷教師2名,本科學歷教師1名;中級職稱教師6名。
辦學宗旨
學校堅持“快樂學習,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的管理理念,以“規範行為、科學管理、狠抓創新、求真務實”為辦學目標。學校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位居全鄉前列,學生參加各項競賽均獲縣、鄉獎勵70餘人次,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獲市、縣獎20餘篇,學校連續獲鄉目標管理考核優秀獎。
學校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要著力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嚴把教育教學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質量立校,狠抓教學管理;二是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田徑場建設,努力營造良好育人環境;三是積極開展教研教改,落實教研興校,做到提高中有創新,力爭成為一所優秀的示範性學校。
科技教育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早在十幾年就開始抓學生的科技教育。我校申報科技教育為教育品牌,得到了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我們不斷加強領導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成立了青山國小科技協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科技教育工作室,組建了一支業務能力強、素質好、熱心科技教育事業的科技輔導員隊伍。全校教職工秉承“全面發展打基礎,培養個性促創新”的辦學理念,以校園為主線,以家庭為陣地,以教科研為抓手,以校園科技月、各級科技創新大賽為載體,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在德育活動中延伸,積極開展小發明、小製作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創新、實踐能力。學校還充分發揮地處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普及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徑,拓寬科技教育渠道,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科技教育網路。學校組織師生參加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在全國獲獎2項、省級獎14項,市級獎95項,學校多次被授予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獲得三明市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梅列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如今,青少年科技教育已成為學校一大辦學品牌,成為學校發展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社區共建共育:我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與三鋼團委、文明辦、青山社區、三鋼武裝部等協手共建。建立了例會、互訪制度,積極開展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學校的共建共育活動。如,三鋼焦化廠團委長期資助貧困學生;三鋼團委為學校捐贈圖書;校外輔導員來學校開設講座,為特殊生、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組織學生參觀三鋼廠區、三明歷史博物館等。少先隊員經常走進社區發放倡議書,參加義務勞動,慰問三鋼勞模,歡送新兵等活動,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實踐的平台。加強家校聯繫,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教師家訪,利用家校通平台,與家長溝通聯繫,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網路,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培智教育:根據《關於“十五”期間進一步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精神,梅列區於2008年9月在我校開設了一個培智班,將區屬生源中患有重度自閉自虐症、腦癱、智力障礙的殘疾學生集中開展特殊教育。
培智班現有學生16名,年齡為6至13歲,其中男生13名,女生3名。這些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有的學生除了智力障礙外,還表現為多動、自虐、自閉、腦癱等。其中,自閉自虐學生6名,腦癱學生2名,好動症學生1名,智殘學生7名。培智班配備教師?名,共開設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唱遊、活動、智力、寫字、品德、衛生等11門課程。使用的教材為北京和上海出版的培智教材。培智班設有獨立專用教室一間,康復室一間和一處活動場所及多媒體設備、電視機、VCD電器設備和玩具、智慧型溝通認知訓練儀、多功能訓練器、康復器材、書籍等多種教學用具等。開辦以來,培智班至今已投入經費十幾萬元,在區委、區政府和區教育局、區人事局及市、區殘聯的高度重視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培智班的創辦,使得那些被關閉在家中的折翼天使有了學習、活動、交友的樂園,也填補了我區殘疾兒童教育服務的空白,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