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當代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章回體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取出》《把欄桿拍遍》《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今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有關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桿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夏》被選入國中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青山不老》被選入國小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6課,為略讀課文.
課文內容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菸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構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詞句解釋
句子解釋
1.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鬱,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闢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3.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紮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蹟,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4.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5.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他的生命的意義在這茫茫的綠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詞語理解
丈:原市制單位,一丈約等於3.3333米。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
盤踞:非法占據。文中指經常受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
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窪、山腰裡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裡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治理:管理,處理、整修。
領悟:領會的意思。
風雨同舟: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山川共存:與山川融為一體。
日月同輝:日月的光芒交相輝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數很多,次數頻繁。
不緊不慢:形容心情平靜,行動從容。
閱讀感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文章層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勞動模範,直隸寶坻(今屬天津)人。他出生在1899年,已於2005年去世,享年106歲。1937年進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個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鐵力林業局依吉密林場主任、鐵力林業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分段段意
第一段 (1): 描述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景觀和一幅喜人畫卷。
第二段 (2~5):主要寫老人改造山林及綠化山溝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所取得的業績。
第三段 (6~7): 寫“我”的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點出文章中心意旨
青山是不會老的
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
是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創造的.3.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就永遠不會老。
課文簡說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幹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成績;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藉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