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蛇髻

靈蛇髻

靈蛇髻是古代婦女髮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

主要髮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

蔽髻

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髮挽成各種髮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

靈蛇髻

靈蛇髻靈蛇髻

一種富於變化的髮髻式樣,隨著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

西域髮式

靈蛇髻靈蛇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的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的髻式,高聳於發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即有婦女梳雙環髻。

髻或螺髻

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畫中婦女即梳環髻或丫髻。飛天髻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髮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