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城古韻

磚雕是門樓裝飾的常用手法,是建築中特有的一種雕刻工藝。 翻閱歷史的老照片,回到北山的70—90年代,誰也不會否認這裡是霞城人的唯一樂園。 現在的北山,基本上就成了那幾個算卦人的天下。

霞城古韻紀錄片
一部以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為題材的紀錄片
片中主要捕獲了赤城縣古往今來的變化過程
整片分為四部分;
片長25分鐘左右
分為三大篇章,
第一章古民居
第二章鼓樓
第三章北山
片子由2011年11月正式開機
第一篇:“古民居”
正是這自然風情,文化風俗和鄉土建築材料等因素的融合,使得赤城民居普遍呈現出質樸敦厚的建築特色。在群體布局上,平原型的構成和離散型的組合帶來村鎮聚落和宅院總體整齊方正的格局。赤城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大都為坐北朝南。宅院的臨街立面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宅舍不同風采的門面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來顯現。“門”是宅內外溝通的必經之地,既是建築主體必不可少的外延結構,又是一種獨立的建築藝術。門種類繁多,按所處空間可分為:城門、山門、宅院大門、居室門等。按門的造型與功能分為牌坊、垂花門、門樓等。門樓在其中較為常見,它是指在院門邊牆的頂端用磚瓦壘砌成頂部,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具有較高藝術特色的建築構件,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門樓是住宅的臉面,人們大多對門樓進行極力裝飾。其造型和細節裝飾,堪稱精美。
磚雕是門樓裝飾的常用手法,是建築中特有的一種雕刻工藝。裝飾考究的門樓,磚雕多集中在通景·方框·元寶·垂花·掛落等建築構建上。雕刻題材也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這些雕刻反映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磚雕藝術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上溯到先秦時期。磚雕以磚為基本材料,由陶藝、石雕等工藝發展而來。在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中廣泛套用,如門、牆體及屋脊等建築構件的磚雕裝飾;牌坊、磚塔等單體建築的磚雕藝術。此外,磚雕還被套用於陳設座、灶火門、神龕等。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以保持建築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為原則。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更多體現出粗獷的民風。
位於鼓樓西街現存較為完整的古式磚雕門,高約2.6米,寬約1.5米,坐東朝西,採用清代磚雕藝術,質樸大氣。在寬闊的馬路旁,這座古式磚雕門極富古樸氣息,明清時期遺留下的建築,在歷經了三百多年時間的沖刷後,依然威嚴聳立,顯得更莊重典雅。
在北馬道10—20號院內還遺存著極少的磚雕藝術,院子的主人已經無法聯繫到,由於現在居住在院內的人都是近些年租住在此地的外鄉人,所以對於院子內磚雕的年代已經無法考證。
宋劉氏18歲聘嫁於赤城,今年已經93歲高齡,在這條街已經生活了75年,在過去的時間裡,赤城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蓋起的第一幢低矮樓房,到現在幢幢高層樓房,這位老人見證著赤城的發展與變遷……
第二篇:“鼓樓”
鼓樓,是赤城保存下來的惟一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築,建於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2011年12月5日,在縣文體局的幫助下,經過縣博物館同意後,攝製組登上了這座宏偉的建築之上,進行了首次的拍攝。它位於南北、東西主幹道交匯的“十字”路口正中,鼓樓巨大的磚石基座上,建有雙層飛檐閣樓。基座中有券門貫穿南北,北曰“控馭”,南曰“明”。北側面左右各有一道小門。座上閣樓斗拱清楚可見鮮艷彩繪。其為磚木結構,清代和1985年都重修鼓樓,總高16.4米,其中墩台高6.9米,底邊南北長13.4米,東西長16米,占地面積215平方米。墩台中央南北向開高大的拱形門洞,正面門額刻“寯明”二字,陰面門額刻“控馭”二字,墩台背面的兩側辟拱劵門道,拾階而上直達樓台。墩上四周環以1.1米高的女兒牆,憑欄遠眺,山城景色盡收眼底。樓體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屬重檐歇山頂迴廊式建築,斗拱為重昂五鋪作,其造型有別於一般明代建築。樓內一側設木質階梯可上頂樓。頂樓四面曾懸掛“霞城翠秀”,“天開文遠運”,“壯觀”,“超然”等多塊金字大匾,尤以邑人饒志永所書的“文光射斗”最有影響,這使巍然矗立的鼓樓更加莊嚴肅穆。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鎮獨石口》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記載“赤城堡,明宣德五年(1430年),陽武侯薛錄建。城周3里184步、高3丈、頂寬1.5丈、底3丈。城樓4,門二:東曰崇寧,南稱大定。赤城北控獨石、馬營、雲州,東拒雕鄂所,南下隆永之路,為獨石路的腹中要地。”
如今,在這個喧鬧的縣城裡,城牆早已沒於這個現代化的樓宇和街巷中,已經很難在找到古城堡的牆體遺蹟。但在縣城的南郊一戶居民院後還殘留著幾米城牆的遺蹟。在北山之上烈士陵園邊的殘墩台,似乎還在告訴世者,這兒曾是一座軍事要塞。歷經百年歲月風雨的侵蝕,世俗的破壞,這座墩台正漸漸消減。
在縣城長源街一戶商店門前兩側留存著一對完整的石墩,據說這對精美的圓形石墩,曾經是一戶地主家留下的,在城市改建中,老宅被拆了,留下僅有這對歷經無數日夜的石墩,它見證著這座縣城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許他會被世人所遺忘,但也許在未來會陳列在博物館中。
第三篇:“北山“
北山,即城北之山。歷經風雨滄桑,一座見證著一個小城橫跨三個多世紀,從無到有,由貧窮到富足的山。“北山”生活在這個彈丸之地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居住在北山下的老人,提起北山無不感到驕傲自豪,這些老人習慣性的稱北山為“松樹樑”,由來很簡單,就是因為北山松樹居多,因此得名。山上的二十八棵松樹整整繞了山頂一圈,被稱為“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傳為五千年前蚩尤所栽,無數歲月的侵蝕,如今看來似乎有些老態,但錚錚鐵骨中仍可透視當年直刺蒼穹的颯爽英姿。這幾棵古松根據其外貌特徵可推斷同祖同宗並且同齡,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從樹幹到樹枝甚至樹梢都是一順兒扭著的螺旋狀。如今雖不見其生命的怒放,但始終腰身挺直,不屈不撓,傲然屹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這種無聲的韻律吟誦著“寧可站著死,絕不坐著生”的國人精神,日夜固守著長眠在腳下的先驅的忠骨,告慰著那些安息在身旁的革命者的英靈。
清晨,伴著縣廣播台的音樂,北山上多了些老老少少晨練的身影,打拳的,吊脖的,練嗓的一幅和諧向上的景象。歷史記載,松樹樑 ,原為泰山廟、三官廟、地藏寺遺址,有廟宇50間,亭台3座。1957年修建為 烈士陵園,占地面積33300平方米。由山腳向上修築101層台階,至山頂正中建烈士塔一座,建築面積107.87平方米,亭內有烈士紀念碑一座,有原國務院內務部長謝覺哉親筆題詞:“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鼓舞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力量。”公元2006年,縣委、縣政府以實際行動緬懷先烈,為更好地將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投資300萬元新建了更為宏大莊嚴的烈士陵園,新的烈士陵園有主亭一座、次亭一座,紀念碑一座、山門一座和硬化的紀念廣場一處,山上有自然水泉,常流不息,周邊及園中植樹種草,為憑弔者營造了一個莊嚴肅靜得氛圍。
翻閱歷史的老照片,回到北山的70—90年代,誰也不會否認這裡是霞城人的唯一樂園。最熱鬧的時刻莫過於每年的大年過後,凡到年時初一,凡是可活動的人們,必去北山上逛一逛,人頭攢動,人海如潮,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互相問候著過年好之類的祝福語,空氣中充滿了祥和。或單人照、或合影、或全家福,來者十之八九都要留個紀念。時至90年代,隨著彩照的橫空出世,這裡就更加熙攘。
現在的北山,基本上就成了那幾個算卦人的天下。踏入北山東門,便可見松樹兩側八卦旗樹間招搖。樹下“打坐”的自是“堪輿師”了,坐長莊的有三男一女,一位七旬有餘、蓬亂花白鬍子,衣衫藍縷;一位年逾半百,常年頭戴一頂嶄新藍帽;兩個長相有點相似的算命瞎子,不掛幌子,手各執一竹竿,他們沒有固定場地,但此山之上一石一木,拐彎抹角沒有他們不知道的,沒有他們不能及的,走路如履平地,所到之處那個精準,令人瞠目。
隨著湯泉河廣場、新區文化廣場的落成現在的北山少了些昔日的喧鬧,就連兩側風華正茂的松柏也黯然失色,腳下一片荒冢,偶見磚瓦廠升騰起一絲懶洋洋的白煙,那兩座電視信號塔倒還多少有一點生機。不過,新的北山改建工程正在籌備中,縣政府將把它打造成再過50 年也不顯落後的公園。到那時,它將和新區文化廣場、湯泉河廣場遙相呼應,勾畫出一幅精美的圖畫。
片子相關內容
平平常常的生活,瑣瑣碎碎的事情,赤城人就是這樣過了一輩又一輩,赤城的飲食文化雖歷史並未詳細記載,但歷經百年歷史的傳承,赤城的飲食製做工藝,漸漸融入了赤城這片熱土。
赤城地勢高山起伏,溝壑縱橫,晝夜溫差大,適合玉米,大豆,土豆,莜麥,等等雜糧生長,正是這種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使得赤城的飲食文化得以發展傳承,世道如今赤城的飲食種類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赤城當地小吃多以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便可碰到,霞城人士形象地稱之為“地攤”。飲食的叫法也與赤城當地的地方語言相潤和,其中頗為特點的.炒麵、拿糕、鍋餅子、傀儡、窩頭、窩窩、魚魚、下魚、墩墩、玻璃餃子,等等,雖其它地區也有,但歷經歷史的沖刷,赤城早已形成了獨特的製作方法。
赤城的粉條已經有些歷史了,粉條故名得意,其赤城本土當地製作還保持著古代製作工藝技術,其中略有技術含量,其原料便是赤城自產的土豆,將其土豆磨成糊狀,過水沉澱,得以風乾,便可得到澱粉,將其澱粉混水,加溫後,壓制而成。
如今行走於赤城街道,便可見街道兩側零散的擺放著的小攤,期中深受霞城人士喜愛的小吃當數“山藥花”其名來歷簡單,顧名思義赤城當地將土豆稱之為山藥,那么其名山藥花就由此誕生了,因其製作簡單,價格也就不是很高,無非就是把山藥切成花狀,放入油鍋過油,最後撈出放入調料,雖製作簡單,但味道鮮美,如果生在異地想要吃上這么一道地道的山藥花,並非那么簡單。
古老的赤城可謂是村村有特產,鎮鎮有特色,古老的飲食文化遍布全縣,如果路邊龍門所不防嘗嘗那龍門所的豆腐乾帶上幾塊豆腐,其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好長,而是品品這豆腐紙箱的絕艷佳品,之所以說龍門所被稱之為豆腐之鄉,鎮上的隨處可見的磨石便可證明。
赤城還有很多特色美食,諸如獨石口的糖棗,龍關的粉閣子,雲州的千丈,馬營的醋等等。
結尾
漫步於現代仿古的鼓樓大街,便可在盡頭看到在這裡屹立了500多年的鼓樓。
面對著斷壁殘垣的古建築,赤城悠久歷史仿佛就在眼前。
日出日落,新舊更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古時的古色古香,古風古韻,在我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們把它記錄下來,為的是給後人留下紀念。
那畢竟成為歷史,讓我們站在歷史新的起點,放眼未來,赤城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陽光燦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