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歷史

電影和歷史

《電影和歷史》作者馬克·費羅作為真正的歷史代言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發揮著作用。今後,史學家們會懂得,電影能通過其鮮明的話語,使人探知言下之意,並且,無論經實的還是虛構的,電影都構成了一座毋庸置疑的資料寶庫,從《大幻滅》互《拉孔布·呂西安》、從《猶太人蘇斯》到《第三個人》、從《M》到《共榮之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叢書名: 快樂之眼·培文書系文化藝術譯叢

平裝: 1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1139066

條形碼: 9787301139066

尺寸: 22.8 x 15.2 x 1.6 cm

重量: 281 g

作者簡介

馬克·費羅,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俄國史專家,將電影作為文獻和媒介進行歷史研究的先鋒。著作甚豐,除本書外,其他主要著作存《法國史》(2001)、《歷史的禁忌》(2002)、《伊斯蘭教的衝擊》《電影,對歷史的一種解讀》(2003)等。

彭姝禕,女,畢業於南京大學外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主要譯著有《資本主義的危機》(合譯,2003年)、《歐洲一體化史:1945~2004》(合譯,2005年)。

目錄

作者簡介

開篇影像王國

研究重點

第一部分 電影:歷史文獻

電影是對社會的反分析嗎

撰寫歷史的三種方式

電影中的虛構與現實:以沙皇俄國的一次罷工為例

從《恰巴耶夫》看史達林的意識形態

傳奇與歷史:《戰艦波將會號》

第二部分 電影:歷史的代言人

新聞片點評:《再現歷史》

蘇聯勞動營:信息缺口

蘇聯政權與電影(節選)

美國的反納粹主義(1939年-1943年)(節選)

是否存在反軍國主義電影

第三部分 電影語言的運作方式

《猶太人蘇斯》中的“迭化”鏡頭

奧菲爾斯、阿里斯和塞杜伊影片中的訪談

如戲的歷史:阿貝爾·岡斯的《拿破崙》

第四部分 製造影像的社會和接收影像的社會

影片中的論爭:《第三個人》

《大幻滅》的雙重反響

蘇聯:都市裡的電影人

第五部分 電影中的歷史

《戰艦波將金號》的悖論

是否存在電影視角的歷史

美國:電影與歷史意識

論電影中的革命:九點觀察

社會新聞與歷史寫作:弗里茲?朗的《M》

從《貝當》看讓·馬爾伯夫的創意

參考書目

各章原名及出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