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編輯

電子編輯是將(不同)磁帶上的不同素材節目按一定的次序轉錄到另一盤磁帶上去的過程。電子編輯要完成視頻磁跡、音頻磁跡、控制磁跡的對接與重新排列。

電子編輯在英語稱“electronic editing”(簡稱e-diting),在法語稱 “montage �ctronique”,
這個概念是在1960年代初期形成的,最先用於電視片的製作,後來逐步推廣到音像資料的製作和其他出版領域。電影是法國人在19世紀末期的發明,預先把素材拍攝於膠片,用“montage”(蒙太奇)表示後期製作的剪輯和組合,英語在影視片製作過程中使用的“editing”相當於法語的montage”。西方專業辭書的有關條目對“電子編輯”的解釋大都與電影、電視、音像資料的編輯工作有關。例如《麥克米倫信息技術詞典》1985年第2版的解釋是“電子編輯”指“在錄像工作中在錄像帶上插入節目要素或加以組合,無須用物理手段剪下磁帶” 。
電子編輯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膠片/磁帶機械剪輯法,
2)基於磁帶的線性電子編輯法
,3)非線性編輯法。
在發明錄像機之前,早期的電視節目大都採取現場直播的方式,或利用電影攝影機把圖像拍攝在膠片上,經過剪輯組合和洗印後播出。1956年美國加州安培(AMPEX)公司研製世界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VR-1000型,頻寬2英寸,雙聲跡),並正式用於電視節目播出。這種錄像機需要用放大鏡對磁帶上的磁跡進行定位,然後用切刀在標明畫面界限的磁跡上進行剪下,然後把兩段錄像帶粘接起來完成鏡頭的組接,製作過節目的磁帶被剪斷,受到永久的損傷,以後不能再用。1963年安培公司推出名為“Editec”(“編技”)的電子編輯器(Electronic Editor),用電子控制的方法使用快進和快速倒帶功能在磁帶上尋找編輯點,入點和出點都用聽得見的聲音標示,把依照創作要求選用的素材按順序轉錄到另外一盤磁帶上,再配上對白和音樂效果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節目。採用這種轉錄方法不必剪斷錄像帶就能進行畫面編輯和加工,並且可以預覽編輯的效果,感到滿意後再用母帶製成播出帶播出。這是電視製作電子編輯階段的開始,由於磁帶是依順序記錄視頻信號的,編輯和錄製節目只能依順序進行,所以稱為線性編輯。基於光碟、可以隨機存取的模擬信號非線性編輯系統始於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以後逐漸為數位化視音頻信號非線性編輯系統所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