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
竹枝詞為詞調名,又稱巴渝辭,本出於樂府竹枝詞,單調,有14字、28字兩體。最早起源於四川巴渝(今重慶)一帶的民歌,經唐代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顧況等詩人的吸收改造,日益完善。它語言通俗,風格獨特,韻律優美,音調輕快,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味。
《竹枝詞十首》
在隴東能把竹枝詞用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僅為雷和一人。正寧竹枝詞是雷和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在表現手法上生動活潑,真實形象,寓情寓理,直白曉暢,如泣如訴,和正寧的民歌結合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他把民間口頭傳詠的文學形式,升華到了文學藝術美的角度來供人欣賞,這對發展隴東民間文學藝術、刷新浮華不實的文風來說,確實是一種創新。最能代表雷和創作水平的要算《竹枝詞十首》。至今讀來琅琅上口,令人含芳吐香:
一城的的小於丸,聚得風寒並水寒。
雞犬無聞白晝靜,通衢直作冷墟看。
一個雞犬無聞、行人稀少、靜謐的川道縣城躍然紙上。接著作者選取富有代表意義的官衙、百姓住家、名勝景物來敘述:
邑中莫道止官衙,敗瓦頹牆也百家。
四體都能遮一半,街頭只少唱蓮花。
也無拳石也無林,辜負佳名說撫琴。
可是爨余焦已甚,拋來窮邑作山岑。
兩餘才看一溝平,自昔爭傳羅水名。
螺蚌不曾分一族,家家擔得水泥羹。
繼而作者描述了民間貧苦的飲食習慣及簡陋的器物。兒童遇到一尾大蟹都感到驚奇,從側面可以看出孤寡的民情和難堪的生活條件。
懸蟹秦中久訝奇,到來此地更堪疑。
細鱗巨口誠何物,一尾狂驚滿縣兒。
說甚谷前雨後香,無聞不特未曾嘗。
縱然長夏次消渴,至味從來是水漿。
瓦盆木豆昔曾聞,此際開宴器盡文。
試看白紅萄二種,黑甌羅列已繽紛。
相延食案竟何如,春去才嘗韭與蔬。
豈是聞韶人海縣,一豚屠賣過旬余。
說完縣城居民的吃住後,作者又寫到穿衣:
莫言花翠與綾綢,一尺紅綿也索休。
任是朱顏偕白髮,四時相看白纏頭。
土窟三冬火作衣,紅蟲愛日似人非。
兒童裸赤都猶可,少女憐無一寸褘。
《七歌》
作者用近似民謠的白描手法,反映了清康熙年間正寧人民真實的生活面貌,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為後來更多的詩作者和讀者所接受。雷和基於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在創作手法上也不斷創新,不斷接近生活。從現在僅存的《七歌》3首來看,他打破了詩歌的常規戒律,在每首詩第七句中加了“嗚乎”、“兮”3個字,使全詩韻律跌宕起伏,感情色彩更加淒切感人,顯示出他的創作水平達到了最高境界。
寒威侵衾寐難假,明滅雙眸面高瓦。
側耳四壁悄無聲,疑在空山與荒野。
痴童晨出動忘歸,甑虛水竭塵如灑。
嗚乎一歌兮歌已哀,啼鴉切切近檐來。
有妹亂離岐鄉甸,十八年中才再面。
別來又復七易春,聞汝哭余伏床薦。
瘦骨偃蹇幼多疴,寂寞無兒鬢早霰。
嗚乎三歌兮歌三發,夢魂南北徒飛越。
墳頭蓬蒿幾許強,腰鑣柄短道路長。
耶娘那識秦川水,夜夜天涯共一床。
幽咽不語逐曉去,側聽天風振白楊。
嗚乎四歌兮歌四奏,繁云為我暗春晝。
縱觀雷和的詩詞,都蘊含著民歌“含思宛轉”的特點,無佶屈聱牙之感,真不愧是隴東竹枝詞第一人。(張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