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村情簡介
雷坊村位於蒲城縣西南約20公里處,荊姚鎮政府東北5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535戶,2245人,耕地面積3800畝,其中小麥面積3000畝,果園425畝,棉花面積400畝。總勞動力1450人,勞務輸出670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4750元,村級建立了合作醫療室,參合166戶,參合率90%.計畫生育率85%,無計畫外超生。入學率99%,加強村級組織化建設,深化三加主題黨建活動,開展升級晉檔,推進科學發展。
村黨支部及黨員情況
村黨支部由3人組成,共有黨員38名,其中女黨員3名,占11%;從年齡結構上看:35歲以下3人,36歲至59歲25人,占40%, 60歲以上黨員,7人,占黨員總數的23%,從學歷結構上看:國中學歷 20人。高中學歷18人。4名黨員長期在外。支部能按時組織黨員收看遠程教育,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支部全年召開會議3次,黨內民主生活會1次,組織黨員大會3次。有黨員花名冊,黨費收繳花名冊,並按時交納黨費。2012年培養積極分子2名,計畫發展2名,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輸入新鮮血液,努力建設強有力的黨員隊伍。
產業發展情況
1、農業方面,繼續保持小麥面積及增產增收,提高優質酥梨,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酥梨品質,增加產量。做好田間管理,保證糧、果雙豐收。
2、一村一品方面,以花炮產業為主,繼續擴大龍騰禮花廠生產規模,安排剩餘勞動力,確保年產值不低於200萬元。
3、招商引資,新規劃雷坊商業小區並投入運營。
桿火
蒲城縣歷代盛產硫磺,其洛河之濱的蔡鄧村,沿洛水西畔,縱橫著儲量驚人的硫磺礦脈,西南是古鹵陽湖,湖水鹹澀,是產芒硝的天然寶地。從漢朝至今仍是芒硝生產基地。唐以來皇室做專門區域的地方,均以“坊”稱,蒲城興鎮的“旌仕坊”以造紙、木版畫譽滿三秦,而荊姚鎮雷坊當時則以生產火藥著稱。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來蒲狩獵,一住就是七天。有人對此記載進行了考證,發現這位久經戰場的帝王,逗留如此長久,與雷坊這個特殊的“火藥生產基地”不無關係。火藥原料集中一地,在全國尚屬罕見,礦產的集中豐盈,使雷坊的地位不言而喻。
雷坊,以雷電之火取義,是明顯的“火藥加工廠”的代名詞。雷坊村中全是李姓。當地流傳一首民謠:“雷坊村中無雷姓,李氏先祖兩弟兄,曬硝挖磺碾木炭,從此桿火出了名。”
據說,火藥配方源自藥王孫思邈,在他的《孫真人丹經》中,對火藥配方稱“伏硫磺法”。煉丹所需的高火度配方,竟發展成了火藥產生的淵源。在蒲城人的民俗祭祀中,孫思邈既是“藥王”,又是“火聖”。
雷坊桿火,集火藥與紙紮繪畫為一體。紙紮源於宋,繪畫中戲曲人物源於金元。有專家將雷坊桿火定位於:源於唐宋,興於金元,盛於明清。蒲城雷坊桿火傳人們歷盡滄桑,保留住了這一焰火傳承的最初母體形態。
桿火又叫“架子花”、“架子火”。古籍中稱其為“吊花傀儡”,也稱“火傀儡”。製作桿火,先要製造桿火火藥:把芒硝過篩,硫磺研細過篩,柳木炭碾作細粉,一個碾槽、一副石碾便是桿火火藥加工的工具。桿火製作,工序複雜,繪圖、扎結、布線、配藥。一般最簡單的桿火,也要有幾千個“發火”點件銜接。數十萬遍手工操作,方可到位。火藥配方是歷代傳承的“秘笈”。
配製時,按比例用秤稱量,配藥系祖輩單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配好的火藥,要裝進捲成的細筒里,並封口待用。
據聞,這種火藥配方獨特,將白糖、藍墨水和醬油混於其中,這些風馬牛不相及之物,能使焰火上色,其噴發時火力強勁,使生鐵渣也能燃燒變色。1986年,在法國表演期間,因不允許攜帶任何桿火材料,完全在法國“就地取材”。因法國人不吃醬油,不使用藍墨水,使配藥陷入困境,著實讓配藥師父們緊張了一陣子。可見,蒲城桿火用藥之奇。
藥配好後,便是下一道工序——紙紮造型。傳人們不但是製藥高手,也有一手丹青絕活,彩繪製圖後,破竹為篾,燒彎竹篾,蘸水形成所需彎度;下面是扎架。扎架要用紙繩,紙繩經綁牢固不脫。然後裝裱外飾,將裝火絕活隱於其中。
雷坊桿火分“武火”和“文火”兩大類。進而發展為“老桿”、“蒲籃花”的綜合桿火,文武雙全。武火將各色花筒裝入一火斗中,外以彩飾,機關內藏,燃燒時飛花四濺;文火則可摺疊,隱去火藥分布的內幕,燃放時,機關打開真容亮相。文火可裝12至24層,高達24米,是桿火的最有趣之處。
一根桿是一個桿火造型,數百桿火由火線連線。土火箭,藝人稱“碼子”,發射時碼子橫射靶的,在夜空形成一串流星,是桿火一景。火箭射中桿火對接點,桿火點燃,似瀑布瀉下,似葡萄欲滴、八仙過海、孫猴撒尿、魚龍變化,妙趣橫生,令人目不暇接。
蒲城桿火以架作為計量單位。全架火為96個桿,加上兩個老桿和兩個蒲籃花,共100桿。減半為半架,再減半為一角。蒲城縣自清朝光緒七年(1881年)後,100多年來再沒有表演過全架火。
新中國的四代領導人都看過蒲城的雷坊桿火。
1993年5月9日晚,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上海觀看東亞運動會開幕式上燃放的蒲城桿火。
1991年5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曾在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期間,與國務委員李鐵映在布達拉宮廣場觀看蒲城桿火。
蒲城桿火,以東方巨龍的身姿,橫跨歐亞大陸。
1987年10月12日,法國總統密特朗在接見桿火傳人時,欣然題詞。
巴黎郭安博物館收藏了雷坊桿火斗子。
1989年後,蒲城桿火在東南亞諸國展示,引起轟動。
1992年7月,蒲城桿火在日本鹽川町為“中日友好十周年”紀念活動表演。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為蒲城桿火題詞:中華百絕。
桿火傳承人李海彥不無遺憾地說:“蒲城桿火,傳承有序,但固守的舊俗,使傳承無法用文字、影像加以記載整理,束縛了這一絕技的學習、傳播,一代代的師傅們都遵循著‘人在技在,人去技絕’的無奈。面對現實,作為傳承人,我們只能盡最大地努力去繼承、發揚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