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南京雲錦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織造歷史,其木機妝花是中國4700多年絲綢織造史中,惟一流傳至今不可被機器取代憑人的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元、明、清三朝,一直是御用品,皇室、宮廷、寺廟、佛堂為南京雲錦妝花手工織造工藝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文化空間。 手工織造的南京雲錦自在南京誕生以來,一直發展於南京,鼎盛於南京。目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秦淮區、建鄴區、秦淮區、玄武區、棲霞區等5個區。
南京位於長江中下游,地處亞熱帶丘陵盆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古老的秦淮河從百里以外的源頭流入南京,蜿延南京城十里,沿著秦淮河兩岸,遍布了很多染坊和機房,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對雲錦的織造非常有利,使桑蠶絲在織造中不起毛,不易斷頭。
南京城裡的秦淮河,其獨特的水質為雲錦材料的染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能夠在染色時起到天然的觸媒作用,使絲織物增加光澤感。正是由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歷代雲錦藝人們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使得南京雲錦自成一派,成為織錦中最為珍貴的上品手工織造的南京雲錦濃縮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歷史、文化和技藝,繼承和再現了中國絲織工藝的精華,是中國織錦工藝的“活化石”。
工藝特技
南京雲錦是用長5.6米、寬1.4米、高4米的大花樓木織機,由兩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織造出來的。
南京雲錦織造工藝中的“挑花結本”,是按古老的結繩記事方法,用絲線和棉線編成的織造程式,相當於現在的電子軟體,織造時,機樓上拽花工提升經線,相當於在敲電腦鍵盤,樓下織造相當於螢屏,織手根據提起的經線,妝金敷彩。南京雲錦妝花,是絲綢傳統科技的高度結晶,在絲綢錦、緞、羅、絨組織的地紋上,採用妝彩、妝金、妝翠羽的“三妝”特藝,多彩分色,分區分層分批,局部挖花盤織的奇絕工藝技術,都必須使用包括大花樓木織機以及相關的“織金”紋肚刀和“立絨”假織緯(鋼絲)等特殊機具製作而成。
南京雲錦的織造工藝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僅用於“通經斷緯”挖花盤織法的引緯,就有很多秘不示人的口訣和技能。所謂“通經斷緯”,即經線是完整的,而緯線是由不定數色段拼接而成。“挖花盤織”又稱“過管挖花”,用彩線或金線、銀線、孔雀羽線分段局部挖織,這種織法是雲錦妝花織造工藝的一種獨特的方法,它可以根據需要在緯向同一梭內配織豐富多彩的彩緯,一般織七八種色,多的可達十幾甚至幾十種顏色。整匹的妝花織物中幾十朵主花,甚至可以配織成完全不同的色彩,這同時也給了織手一個再創造的機會。一個素質很高的織手,配織出的妝花色彩豐富不雷同,主題突出,配色協調,效果各異,這就是手工織造的特點。它可以根據需要在緯向同一梭道內配織幾十種以上色彩的緯線,真正達到了“逐花異色”的特殊效果。
這些工藝特技都是人類創造的天才代表作。
瀕臨失傳
自清王朝被推翻後,隨著社會機制、形態的變化,文化基礎、背景的變革,新技術、高科技取代了傳統工藝;南京雲錦失去了消費對象,嚴重影響到南京雲錦手工織造工藝的生存空間和基礎;加之學藝周期長,勞動單調、枯燥、強度大,年輕人不願從事此項工作。因此,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工藝瀕臨失傳的危險。
據統計,1949年手工織造的南京雲錦業只剩下3台織機,4個工匠。由於對手工承傳工藝易喪失的狀況沒有引起重視,歷史上曾出現過的部分品種,如明代《天水冰山錄》中記載的妝花絹、妝花綾、妝花羅等名貴品種的織造方法現已失傳。
保護計畫
目前雲錦研究所確認的承傳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雲錦設計、織造豐富經驗的技藝人員。為保證技術、技藝的承傳,現已提高雲錦藝人的工資待遇,保護、鼓勵現已確認的雲錦承傳人。
為了確保南京雲錦手工織造工藝技術、技藝後繼有人,南京市教育局與南京市雲錦研究所將有計畫地把雲錦專業列入職業教育範疇,定期培訓藝徒。每五年選拔20名學員作為承傳人培養,其中培養手工織匠5名、拽花匠5名、意匠設計5名、紋樣設計5名。每年和南京市教育局聯合辦一至兩個雲錦職業中專班;和南京大學聯合開設南京雲錦碩士研究生班,召開雲錦學術研討會,出版3本雲錦專業論著,建設並已開放中國南京雲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