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人
鄷雲鶴,化學家、麻類纖維專家。畢生致力於麻纖維的研究事業,創立苧麻化學脫膠和苧麻變性纖維技術,推動了苧麻生產工業化進程,對我國纖維素化學的建立、發展作出了成績。
鄷雲鶴,字琴舫,1899年生於山東省利津縣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由於她強烈的讀書願望和刻苦用功,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公費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化學系,1925年大學畢業。1927年,考取山東省官費留學生,留學美國,在俄亥俄州大學讀化學工程。一年後,取得碩士學位,1931年取得化工博士學位,成為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第一個得到化工博士學位的女學生。1932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擔任化學系教授,執教一年。1933—1936年她去歐洲深造,並帶去祖國的竹子、高梁稈、稻草以及麻纖維等原料,利用柏林人造絲機械實驗工廠的設備,苦心鑽研,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從草素纖維的漿粕中抽出了人造絲。1935年起從事苧麻纖維的研究,從此,鄷雲鶴便與麻類纖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36年鄷雲鶴回國後,先後在南京、重慶、香港等地繼續致力於麻纖維的研究工作,發明了“先酸後鹼,二煮一漂或二漂”苧麻化學脫膠工藝。1939年在重慶建立我國第一個麻紡工廠——西南化學工業製造廠,用她發明的苧麻化學脫膠工藝,大量生產代棉的“雲絲”產品,為解決抗戰時期人民穿著問題,作出了貢獻。在重慶,毛澤東同志曾兩次接見鄷雲鶴。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葉劍英等領導同志也經常接見她,聽取她有關開發利用麻纖維發展紡織工業等問題的匯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鄷雲鶴當時正在香港躲避國民黨的迫害,她毅然放棄了丈夫已經為她辦好的去美國的護照和船票,從香港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連續三屆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並被委任為紡織工業部製造局(後改為生產技術司、毛麻絲局)顧問。
建國初期,鄷雲鶴應葉劍英同志的邀請到廣東工作。1958年籌建中國科學院廣州套用化學研究所,在該所繼續開展麻纖維的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人材,使該所成為開展全國麻類纖維研究最早的科研單位之一。
1964年,鄷雲鶴獲得苧麻纖維化學變性研究的成功,第一次使苧麻纖維能夠與各種纖維在現有的機器上紡紗織布,進入高檔商品行列。
1971年7月1日葉劍英和鄧小平分別接見了鄷雲鶴,給她很大鼓舞。1978年鄷雲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並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79年鄷雲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鄷雲鶴由廣州調至上海工作,繼續開展苧麻變性工藝和生產的研究,該項苧麻磺化變性新工藝於1981年5月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
1980—1985年鄷雲鶴領導籌建上海苧麻新技術工廠(後改名上海苧麻紡織廠)的工作,1985年該廠建成,成為開展變性麻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專業性工廠。
1983年以後,國際市場對麻織物的需求日趨增加,國內對苧麻的種植和工業生產也迅速擴大,這一大好形勢,鼓舞了鄷雲鶴,她忘記了高齡,為指導和開展麻類脫膠變性紡織染整而奔波全國。湖南、湖北、山東、江西、甘肅、北京、四川、廣西以及新疆都有鄷雲鶴的足跡。
1938—1988年整整50年的時間,鄷雲鶴把全部精力投入了麻的事業,為開發利用麻纖維,推動全國麻紡織工業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1988年12月14日鄷雲鶴逝世於廣州,享年89歲。
奠基人
在我國用苧麻纖維搓線、織布已有數千年歷史,而所用的原料卻一直沿用古老的漚麻方法:把從田地里剁下來的苧麻外皮刮青後,浸泡在水裡,經過自然發酵,再進行敲打,甩洗曬乾,而獲得苧麻的纖維。
鄷雲鶴在國外進行草類纖維製造人造絲的時候,就發現了含有大量膠質的苧麻是一種非常好的纖維材料,但如何徹底地清除掉苧麻的膠質這一難題,始終盤旋在她的腦海里。1936年回國以後,鄷雲鶴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經濟委員會任專員期間,走遍全國苧麻主要產區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對苧麻的種植、生產、品種、性能作了詳細調查,隨後開始對苧麻進行化學脫膠的試驗研究。1937年在重慶,鄷雲鶴用簡陋的化工設備搞脫膠試驗。經過8年的刻苦鑽研,終於找到使苧麻原料均勻脫膠的方法。鄷雲鶴把它歸納為“先酸後鹼,二煮一漂或二漂”的化學脫膠新工藝。經過化學脫膠的苧麻纖維,色澤潔白、乾淨、鬆散並有光澤,其狀似晴空白雲,故鄷雲鶴為它取名為“雲絲”。
鄷雲鶴在《雲絲小傳》(1939年一篇報導)中這樣寫道:“我回國後第二年抗日戰爭就爆發了,一切農業品均不易外銷,而以漢口集中之麻為尤甚,出路毫無,農民叫苦。我適於此時赴港過漢,目睹此種現象深有所感,想到抗戰期間,棉紡織品的需要量定將大增,若能以過剩的麻變成纖維代替棉花,充實紡織原料,同時可以有效地救濟農村,這對抗戰可不是一件小問題,我懷著這種情緒與宗旨,乃決意從事製取纖維。”1939年鄷雲鶴在重慶西南化學工業製造廠(簡稱西南化工廠)用她的化學脫膠新工藝進行苧麻加工生產,製成“雲絲”牌苧麻纖維。“雲絲”問世,震動很大。當時曾獲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批准專利5年。西南化工廠曾用當時的鈔票100萬元購得一套小型印度式紡紗機,做出代棉產品雲絲毛巾、雲絲布以及雲絲棉胎、雲絲衣絮及墊、褥等,尤其是雲絲棉胎和衣絮更是受人喜愛。鄷雲鶴和西南化工廠在抗日戰爭期間為解決人民穿衣生活問題作出了一定貢獻。1942年1月在遷川工廠共同舉辦的展覽會上,“雲絲”纖維及其產品備受讚賞。其時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給雲絲棉胎題名為“雪裡春”。黃炎培先生也有題詞,稱頌“雲絲雲美,既潤且美,寒者遇之,雪裡遇春”。不久,這一訊息傳到國外,美國一個資本家聞訊而來,想得到“化學脫膠”的專利,鄷雲鶴的態度與以往一樣,把“專利”留給自己的國家。
鄷雲鶴研究出來的苧麻化學脫膠工藝的誕生,結束了古老的手工漚麻。採用化學脫膠比手工漚麻時間短,效率高,既能保證苧麻脫膠後纖維的品質,又能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
新技術
苧麻纖維具有透氣、吸濕、快乾等許多特性。經過化學脫膠的苧麻纖維,保留了這些性能並且乾淨潔白。但仍有不少缺點,如纖維比較硬直,缺乏彈性,易折皺,起毛,抱合力差,以及染色困難等。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鄷雲鶴早在西南化工廠就採用過“鹼變性法”對苧麻進行變性處理,產生了一定的效果:纖維比較鬆軟,可紡性能改善,梳理製成率提高,成本下降。然而經過“鹼變性法”的纖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960年初,鄷雲鶴為了保留苧麻纖維的特性,克服其缺點,根據改其性而不傷其骨的指導思想,設計出半粘膠化變性的方法,即磺化法變性。她親自帶領一批年輕的科技人員,經過5年的刻苦鑽研和試驗,終於摸索出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磺化法變性工藝。用該方法製造出來的變性纖維有如下優點:光滑平直的纖維,變成捲曲而具有絨毛;手感柔軟,有彈性;纖維抱合力增加;染色吸色性和可紡性增強。變性後,斷裂伸長率增加3倍,吸濕性提高50%。經過變性,單纖維強力有所下降,而對紡紗、織布和成品強力無明顯影響。
1963年春,磺化變性的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紡織工業局的支持,又在上海安樂人造絲廠(今第四化纖廠)進行苧麻纖維和苧麻布的磺化變性擴大試驗,用變性苧麻纖維在上海第三毛紡織廠、上海絹紡廠、第九棉紡織廠進行試紡試織,進一步證明該變性纖維在紡織設備上操作方便,織物手感滑爽,彈性增加,耐磨性也有提高。1965年,九棉廠又紡出20tex(50公支)、16.67tex(60公支)和14.29tex(70公支)純麻紗。接著上海三毛廠製成5種不同規格的毛麻、毛滌麻色織產品。上海一毛利用變性苧麻短纖同羊毛及人造毛混紡,分別制出2個外銷品種。根據以上3個廠試紡試織的結果又一次證明磺化變性纖維在紡織染整方面是可行的,其成品是優良的。
正當進一步籌劃磺化變性纖維擴大試驗和生產時,“文化大革命”開始,鄷雲鶴受到人身迫害,積存的寶貴資料和樣品俱遭毀滅。但是她研究變性麻的決心沒有動搖。直到1973年,她在南寧繼續工作,當時生活十分艱苦,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一早步行田間小路到廣西絹麻研究所上班。沒有專業設備,就根據磺化變性工藝的要求,由鄷雲鶴和她的青年助手共同提出機械設計方案。在試驗過程中,她身體力行,事必躬親,她繫著圍兜,戴著防護手套,一連幾個星期,每天七八個小時站在實驗室里指導工作。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獲得成功。對試驗出來的數據,她親自進行驗證。
1963—1982年,在鄷雲鶴直接組織領導下,先後作了十多次苧麻磺化變性纖維紡紗、織布、染整的擴大試驗。試製成各種麻混紡織物達十多萬米。1979—1982年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由紡織工業部組織舉辦的麻織物展銷會上,出現了民眾爭購的熱烈場面,特別是在南京展銷時,盛況空前,反映強烈。美國、加拿大、西歐、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廠商多次來滬要貨,由於當時沒有變性專業工廠,故不能及時生產供應。
1979年,鄷雲鶴應上海紡織工業局的聘請,由廣州調到上海工作,她首要的一件事就是抓擴大磺化變性苧麻的工業生產及其纖維的研究使用。1981年根據她的要求,紡織工業部、上海市計委批准建立一個研究生產變性麻的工廠。由紡織工業部、上海紡織局、上海毛麻公司三方籌資506萬元,建成了上海苧麻新技術工廠(後改名為上海苧麻紡織廠),1985年12月根據鄷雲鶴磺化變性新工藝建成苧麻變性車間。變性設備由上海滬東紡織機械廠設計、製造,年產能力為磺化變性麻100噸。經過5年的努力,磺化變性車間完成了工藝設備的中試任務,並利用本廠的毛麻紡織設備,用磺化變性纖維,生產出6大類近200隻花色品種的精、粗紡織物,羊毛衫、T恤衫、襯衫等變性麻混紡產品,使變性麻原料做成的苧麻紡織品第一次進入高檔紡織品的行列,並開始對國外出口。
磺化變性苧麻纖維,在完成設備中試任務之後,未能進入大批量生產,主要是在工藝過程中,設備上還有缺陷;在生產時,產生有害氣體,雖設有較嚴密的封閉措施及廢氣回收系統,但操作比較複雜,費用高,效率低,故尚需作進一步改進和研究。
貢獻畢生精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鄷雲鶴精神為之一振,她思念著:發展麻的事業有希望了。因為她以切身的體驗證明南京國民政府是不可能真正發展工業的。1949年9月她寫了《關於推廣苧麻事業的意見》,詳述苧麻的歷史、產區、種植、用途並論述推廣種植苧麻對新中國經濟發展的關係。她認為要發展苧麻紡織工業,首先要發展苧麻化學脫膠生產,建議建立苧麻煉麻纖維廠。不久選擇上海第九棉紡織廠進行開展苧麻脫膠、純紡、混紡和織造的生產試點,並把煉製出的苧麻纖維,送到棉紡廠、絹紡廠、毛紡廠進行試製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做出了各種類的麻紡織成品和半制品的樣本。
1950年,鄷雲鶴根據紡織工業部的意見,到上海進行棉麻混紡試驗工作,把抗日戰爭時期積累的經驗,採用小型棉紡機紡制混紡紗,在上海國棉二廠、六廠、九廠以及二印廠進行試驗,取得良好效果。1958年1月22日寫了《苧麻棉花混紡試驗初步總結》,為後來開展苧麻混紡品種生產起了推動作用。
1981年6月15日,她又寫了《關於充分利用羅布麻、大麻、黃麻的豐富資源的一點意見》,體現了她對祖國麻類纖維的特別關注;同年6月她寫了《調整期間我對苧麻紡織工業的一些調查和認識》。次年,鄷雲鶴親自到蘭州,對當地的大麻、胡麻作了調查,並指導大麻、胡麻的脫膠生產,用化學脫膠的纖維紡出一批棉麻、毛麻中高檔的紡織品。不久又來到山東東平縣,關心和鼓勵該廠搞大麻脫膠的研究和試製工作。
1984年,鄷雲鶴受湖北省黃知真省長之聘,擔任湖北省紡織技術顧問。曾多次深入湖北省苧麻主要產地——黃石、鹹寧兩地區,對原麻合理使用及脫膠、變性技術作具體指導。並幫助該省監利縣黃麻經紡廠擺脫依靠從日本進口原料,採用化學脫膠後的黃麻纖維製成經線,再織成蓆子出口國外。5年中利潤每年平均遞增177%,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1980—1985年,鄷雲鶴用較多的時間到江蘇省高淳縣下壩公社,幫助當地引進廣西苧麻良種“黑皮兜”和湖南“湘州一號”擴大良種的種植,並對生產出來的苧麻進行種植研究和纖維細度、強力的研究,經4年努力,她總結了改良品種合理種植與提高單纖維質量的關係。同時,她爭取上海紡織工業局和毛麻公司的幫助,貸款給該公社,建立了一個年產1000噸苧麻脫膠廠,由鄷雲鶴和她的助手直接參與工廠籌建以及技術工藝的指導,為當地培養技術人材。1984年工廠正式投產,為實現農工貿直接掛鈎,為上海提供優質苧麻脫膠纖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