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立鎮南師範學校
校址大致為今雲南省南華一中校內。1936年夏,雲南省政府為造就師資,經省務會議決定:在滇東、滇南、滇西各建一所正則師範學校。張祖蔭往見省教育廳廳長龔自知,備陳建校於鎮南的有利因素,張祖蔭願將自家的宅地及園地無償捐贈,協力解決建校中的困難問題。省教育廳決定將省師建於鎮南(現雲南省南華縣),於民國5年7月7日發出省教育廳第2287號訓令,組成“雲南省立鎮南師範學校籌備委員會”,指派趙正岳(鎮南縣長)為主任委員,陳時策(省教育廳中教科長)為常務委員,朱永齡〔縣教育局長)為委員。同時,省教育廳函聘張祖蔭(昆明市市長)為名譽委員長,指導建校事宜。校舍建設由許奉先任監修專員,於是年7月開始動工修葺。用時3月,興建工程即基本竣工。校址、規模宏敞,總面積30餘畝。1936年10月6日,省立鎮南師範學校正式招生上課。為省教育廳劃定的全省7個師範學校(昆明、宣威、蒙自、思茅、保山、鶴慶、鎮南)之一。學校為3年制完全科師範。實行校長負責制,設校務會議解決學校重大事項。下設:教務處,分教學、註冊、成績組;訓導處,分管理、體育衛生、生活指導組;軍訓處,分教程、教練組;事務處,分會計、出納、庶務、文書組。省教育廳重視鎮師校長人選,首任校長陳時策,北平師範研究院畢業,以培育人才為職志,工作兢兢業業,他經常教導學生“學貴於專、切忌華而不實”,鼓勵學生的愛國熱忱,不到兩年,教學工作井井有條,聲譽遍及全滇。後來繼任的校長有楊伯侖,清華大學理學士;劉輝瑜,南開大學理學士;張乃酞,雲南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嚴承先,西南聯大教育學士,皆學有專長,治學嚴謹,辦校有方。鎮師實行春秋並行始業,一般面向本師範區招生(鎮甫師範區包括大理、楚雄、兩姚、景東4個學區共23個縣)。學校一般設6個班,學生人數約250人左右。課程設定有國文、數學(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兔)教育學概論、教材及教法、國小行政、教育心理、理化、生物、史地、英語(選修)、音樂、美術、軍訓等;每周授課36節,每學期上課18周口鎮師教學認真,學期開始,各科教師要擬定計畫,教務處定期舉行教師座談教學情況,學生須按時完成作業,交教師批改。有的教師還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選印補充資料或指定閱讀的參考書目。學生每周需寫周記一篇,大楷三篇,小楷一篇。寒暑假期間則規定寫日記和精讀文章並寫出讀書心得,開學註冊時交教師查閱。每學期舉行月考二次、期末考一次。鎮師校風優良,訓育管理嚴格,“清潔、整齊、嚴肅、活潑”是其特點。除家住鎮南縣城的女生外,一律要求在校食宿,實行軍事管理。學生統一著黃色卡機布的制帽制服,扎綁腿、系皮帶,佩戴校徽、領章、帽徽。每周上軍訓課2節,整裝荷槍,操練嚴肅。每周僅星期三、六各放兩小時課外假,星期日上午檢查環境衛生,下午放半夫假,其餘時間一般不許外出。學生在緊張學習之餘,課外活動亦很活躍,建校開學是年,鎮南師範校長陳時策主持,在校內開闢足球場、籃球場,進行籃球、排球、桌球、田徑、體操、射擊等比賽活動,推動了現代體育運動項目在鎮南的傳播。1937年一年內,即建球隊、歌詠隊、牆報組、文學研究組、哲學研究組、戲劇組(後與歌詠隊合併),定期和不定期地出牆報、班刊,舉行講演比賽、作文比賽、’.時事測驗、周末遊藝會等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按高中以上學生需作戰備訓練的指令,曾在1937年8月和1938年秋兩次到昆明參加軍事訓練。訓練科目有步兵操典等20多個科目,配備毛瑟搶、刺刀等軍械;全副武裝,操練譯務繁重。參加軍訓的200餘名學生,90%以上獲甲級畢業證書。教師實行聘任制。一歷任校長都重視教師的選聘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優秀人才轉移到西南,給鎮師選聘師資帶來有利條件,一批優秀人才受聘到鎮師任教,其中有文史教師馬福初、馬耀、劉澎德,音樂教師林知音,美術教師周霖等。據1946年鎮師有教職工41人,其中領導及專任教師22人,皆為高等學校的本科或專科畢業生;兩名軍事教官系黃埔軍校畢業生。
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工委曾派人在鎮師建立地下黨組織,領導學生在校內外開展革命活動。
雲南省立鎮南師範學校於1949年10月3日停辦。13年中,共招22個班,入學學生972人人(其中鎮南籍學生200餘人);畢業17個班,畢業學生368人(鎮南籍學生91人)。為滇西和全省培養了不少教育人才,推動了鎮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