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歷史文獻研究所

1956年成立,前身為雲南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所。 1981年11月,歷史所東南亞、南亞兩個研究室獨立為東南亞研究所。 1992年,更名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研究所”。

雲南省歷史文獻研究所,為雲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文獻研究所合併而成,在職人員14人。現任所長杜娟,副所長劉景毛、李吉星,所務秘書錢穩林。科研人員顏恩泉、郭淨、申旭、蔣文忠、江燕、孫大江顧勝華、康春華、劉鴻燕葛偉征。為真實可性地記錄其沿革變遷,下面分別敘述前歷史所、文獻所的歷史沿革及科研概況,最後總述合併後的歷史文獻所新貌。
1.歷史研究所沿革。1956年成立,前身為雲南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所。1966年與全國人大民委和北京中國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調查組合作,積極參與在雲南境內進行的民族調查活動,編寫全國民族簡史、簡志、自治地方概況三套民族叢書,拍攝七部少數民族紀錄片。同時組織各方力量,摘錄編纂有關雲南少數民族和東南亞各國文獻資料及翻譯外文資料約兩千萬字,出版大型資料集《〈明實錄〉有關雲南資料》、《〈清實錄〉有關雲南資料彙輯》,八冊,四百餘萬字。
繼雲南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所之後,1958年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歷史研究所,1963年與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所合併,正式改名為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確定主要任務是研究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和雲南地方史,下設民族研究室、歷史研究室,同時收集東南亞各國的社會歷史資料,增設東南亞研究組(後改為研究室),1964年增設南亞研究組(後改為研究室)。“文革”中,雲南歷史所科研隊伍被打散,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72年得到恢復。1980年,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歷史所直屬社科院領導。1981年11月,歷史所東南亞、南亞兩個研究室獨立為東南亞研究所。1984年11月,歷史所民族學、民族史兩個研究室又獨立為民族學研究所,宗教研究室獨立為宗教研究所。
2.文獻研究所歷史沿革。我國有組織、有領導、有計畫的古籍整理工作始於1958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成立國務院國家古籍出版規劃領導小組,並制訂了第一個十年規劃。“文革”時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981年,黨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中發(1981)37號]。據此,雲南省委責成省委宣傳部,決定在社科院成立“雲南省社科院文獻研究室”。
1982年2月9日,文獻研究室正式成立,編制5名。為便於和儘快開展工作,決定文獻研究室在省圖書館租房辦公,並聘請當時省圖書館館長吳銳同志兼任該研究室主任,王樵、李孝友同志兼任副主任。隨後,根據工作的需要,院黨組於1987年8月任命施之厚同志為研究室主任,並先後調整、充實了研究力量。1991年9月,李春龍同志調任研究室主任。1992年,更名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研究所”。
2006年,根據省編制辦有關檔案精神及配合院機構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歷史研究所、文獻研究所合併為歷史文獻研究所。在院領導和新一屆所領導的精心組織和協調下,歷史文獻所必再創輝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