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辛,性涼。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涼血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吐血,衄血,崩漏,跌打傷痛,腰痛,腫毒,流火。
相關配伍
1、咳血、吐血:鮮根5錢-1兩,豬瘦肉2兩-4兩,燉湯口服。
2、喉痛:取鮮根5錢-1兩煎水服。
3、婦女崩漏:雪見草根1兩,墨魚1隻,燉湯口服。
4、乳腺炎初起:全草或根1兩,酒水各半煎服。藥渣搗爛外敷。
5、指疔:鮮雪見草根,搗爛敷患處。葉搗爛外敷,治創傷出血。(1-5方出自《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克。外用:搗敷。
採集加工
4-6月採收。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主根肥厚,向下直伸,有多數鬚根。莖直立,高15-90厘米,粗壯,多分枝,被向下的灰白色疏柔毛。葉橢圓狀卵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0.8-2.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圓齒、牙齒或尖鋸齒,草質,上面被稀疏的微硬毛,下面被短疏柔毛,餘部散布黃褐色腺點;葉柄長4-15毫米,腹凹背凸,密被疏柔毛。輪傘花序6花,多數,在莖、枝頂端密集組成總狀或總狀圓錐花序,花序長10-25厘米,結果時延長;苞片披針形,長於或短於花萼;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被疏柔毛,下面較密,邊緣具緣毛;花梗長約1毫米,與花序軸密被疏柔毛。花萼鐘形,長約2.7毫米,外面被疏柔毛,散布黃褐色腺點,內面喉部有微柔毛,二唇形,唇裂約至花萼長1/3,上唇全緣,先端具3個小尖頭,下唇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銳尖。花冠淡紅、淡紫、紫、藍紫至藍色,稀白色,長4.5毫米,冠筒外面無毛,內面中部有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1.8毫米,寬1毫米,先端微凹,外面密被微柔毛,兩側折合,下唇長約1.7毫米,寬3毫米,外面被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闊倒心形,頂端微凹或呈淺波狀,側裂片近半圓形。能育雄蕊2,著生於下唇基部,略伸出花冠外,花絲長1.5毫米,藥隔長約1.5毫米,彎成弧形,上臂和下臂等長,上臂具藥室,二下臂不育,膨大,互相聯合。花柱和花冠等長,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較長。花盤前方微隆起。小堅果倒卵圓形,直徑0.4毫米,成熟時乾燥,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除新疆、甘肅、青海及西藏外幾產全國各地;生於山坡,路旁,溝邊,田野潮濕的土壤上,海拔可至2800米。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活血涼血,消癰腫,止吐衄。治吐血,崩漏,無名腫毒,跌打傷痛,治流火。”
2、《江西草藥》:“治陳舊性腰痛,治感冒發熱。”
附註
本藥屬唇形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另有一種毛芥菜(水蘇)與本品極似,唯根白色,無地上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