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略
雞鳴三省,東經105度18分至105度19分,北緯27度40分至27度42分,地勢南高北低,山巒起伏,岩溶裸露,河谷深切,觀音岩腳赤水河最低海拔690米。雞鳴三省小莊子座落於觀音岩口,處在林口青龍山從康家大營梁子拖下來至觀音岩口的緩坡地帶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裸露的岩石以石灰岩、砂頁岩為主,含硝灰、鐵及矽鋁。年平均氣溫14.2攝氏度,最熱月七月23.3攝氏度,最冷月一月2.4攝氏度,年降雨量880毫米,地表蒸發、徑流量大,無霜期258天,屬亞熱帶氣候,四季暖和如春。農作物為一年夏、秋兩熟,大、小兩季連作,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為主,林木有柏、樟、梧桐、白楊、竹、馬桑等,果樹有李、杏、桃和核桃。
雞鳴三省在明、清和民國時期,一直屬北肇家戛余氏彝族土目領地。苗族很早遷入居住,明初以後,漢族進入。歷年來,各族人民友好、和睦相處。“雞鳴三省”從過去的一個小莊子之名,成為一個行政村之名後,其管理有岩腳、瓦廠、包包上、大水井、中寨和下寨六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人口2400餘人。其中下寨村民組座落位置最低,處在三岔河畔觀音岩口上,村民基本為苗族,是一個“一雞啼叫,三省皆聞”的小莊子,自古就被相鄰的三省村民叫作“雞鳴三省”。據莊子內民國三年(1914)重立的三聖宮碑序文記載:“吾里界屬黔陽,三省當曲。犬牙交錯,有蜀川倒流於臂左;虎踞盤環,得滇山峨菆於腦(右)。”民國年間,雲南省鎮雄縣教育科長塗向仁曾為北肇家戛余氏土目題寫大門聯,聯文是:“東臨蜀水,西擁滇山,雞鳴三省鍾靈地;昔尚武功,今崇文治,虎踞千秋耀德輝。”由此可知,雞鳴三省即是觀音岩口。在觀音岩的懸崖陡壁半腰間,鑲嵌著一條逼仄險要的川鹽古道,那就是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從四川水潦,經三岔河渡口渡河來到雞鳴三省小莊子,召開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的唯一道路。陳雲、伍修權曾經在相關文獻資料中提及此路:“我們進入雞鳴三省的那段路很險要,只能夠一人行走,只要稍有阻塞,就將是全軍覆沒。”可知,中央紅軍當時就是順著這條古道來到雞鳴三省小莊子的。古道之險,至今走來,仍令人望而生畏。
雞鳴三省小莊子由於有川鹽古道經過,中央紅軍長征時,已是一個有名的小莊子。莊子裡有周、侯、張、楊、王、陶等多姓苗族人家居住,有苗族寨主周團首(名周朝陽,當地民團首領)家祖上在清代修建的木瓦結構的三火頭大院一棟(現左廂房還在),有座落在莊子前、突兀於平地小山之巔的三聖宮遺址,站在小山之巔,可一覽三省。在三聖宮遺址旁,還有明、清及民國期間鹽商、路客歇腳的客店遺址。中央紅軍長征時,繼“遵義會議”之後的“雞鳴三省”會議就是在這個小莊子裡召開的。1972年6月10日,周恩來在當時黨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講話時說:“從土城戰鬥渡了赤水河。我們趕快轉到三省交界即四川、貴州、雲南交界地方,有個莊子名字很特別,叫‘雞鳴三省’,雞一叫三省都聽到。就在那個地方,洛甫才做了書記,換下了博古。”(周恩來講話稿《黨的歷史教訓》,據中央黨案館所存記錄稿)1985年,楊尚昆在《堅持真理,竭忠盡智——緬懷張聞天同志》一文中也寫道:“2月5日,到了‘雞鳴三省’這個地方,常委決定聞天同志在黨中央負總的責任。”《中國共產黨六十年大事簡介》(國防大學出版社)一書中記載:“二月五日,在貴州省的‘雞鳴三省’村,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了分工,決定張聞天接替博古負總責。”由軍事科學院繪圖室繪製的1935年2月1日至2月9日《黨中央、軍委縱隊進入扎西地區路線及宿營時間示意圖》中,明顯標註“雞鳴三省”的地理位置在今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的地域上。並註明2月5日中央縱隊經四川水潦、岔河抵達貴州“雞鳴三省”村的行軍路線。
過去,毗鄰林口古鎮集市的四川水潦、岔河和雲南德隆、白車等地村民在趕林口場時都要從雞鳴三省小莊子的古道經過,兩省村民已習慣說趕林口叫趕“雞鳴三省”,“雞鳴三省”成了林口集市的代名詞。
“雞鳴三省”作為一村之名,沿襲至高級社,在高級社初期,為了與其他相鄰各村一樣,緊跟當時的政治形勢,被改名為“迎豐村”(之後又叫”迎豐大隊”),據當地民眾說是為了取“迎接豐收”之意,而且先後變動隸屬於當時的得勝、海戛公社管理。2003年,為了紀念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緬懷紅軍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雞鳴三省重新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及各級黨史部門的高度重視,重新恢復了“雞鳴三省村”的稱謂,正式將“雞鳴三省村”列為林口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管里包括雞鳴三省小莊子(下寨)在內的六個村民組。
為了更好地紀念“雞鳴三省”會議、紀念中央紅軍經過雞鳴三省,緬懷紅軍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弘揚長征精神,增進革命老區紅色教育理念,1996年2月5日,原中共畢節地委、畢節地區行署和原畢節市委、畢節市人民政府,在雞鳴三省觀音岩頭的山巔之上樹立起了由蕭克老將軍親自題字的“雞鳴三省”紀念碑,雲貴川三省人民從各個方位都能看見紀念碑的宏偉丰姿。每當旭日東升的時候,紀念碑頂端的紅星就會閃閃發光,光芒四射,照耀萬里,三省人民就會更加想念毛主席、想念紅軍、想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2016年,地處黔、川、滇三省交界,被譽為“枕烏峰而襟赤水,領巴蜀而鎖滇黔”的雞鳴三省村,迎來了發展曙光,擬投資23.58億元,打造5A級景區。
覽勝
三岔河
雲貴川三省相互間流淌下來的兩條河流的交匯處——三岔河,自此以下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赤水河。佇立在河間的礁石上,看兩條河流歡快地匯合在一起後滾滾東流,讓人遐思邈邈,她一路向前,為川黔兩省的釀酒產業立下了赫赫功勳,成為譽滿天下的“美酒河”。
絕壁棧道
在雞鳴三省的絕壁上鑿有一條棧道直通河邊,這是一條長800餘米、總計1385步石梯的“之”字形棧道,沿著棧道往下,入眼處儘是一道道美不勝收的風景。平整的石梯、堅固的護欄,護欄外叢生的本地小箭竹比比皆是,異常青翠。
紀念碑
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蕭克將軍題寫“雞鳴三省”四個大字,原碑建於1996年2月5日,碑座高60厘米,寓意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碑身高3.52米,寓意1935年2月,碑底為圓形,象徵著各民族大團結。碑為三面碑,象徵雲、貴、川三省,側面碑柱的“碑記”上,記述了當年紅軍長征來到雞鳴三省的大體情況和對紀念碑的說明。2016年12月,畢節市打造雞鳴三省5A級景區,移址擴建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2017年6月,碑身高35.25米的紀念碑完工,35.25寓意1935年2月5日,讓我們銘記1935年2月5日在這裡召開的雞鳴三省會議。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以“旭日東升”為主題形象,為整個景區的地標性建築。
站在紀念碑的外圍往下看,萬丈絕壁如刀劈斧削般,聳立在三岔河河畔。臨峰遠眺,壯美雄奇的懸崖險灘,蜿蜒東流的赤水河,在這裡卻那么剛柔相濟地組合成一幅絕美的圖畫,讓人恨不得生出一雙翅膀,翱翔在這絕妙的山水峰巒間,領略大自然賜予人們的風光盛宴!
青龍山
雞鳴三省村在黔川滇三省邊界,具有雲貴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點。景區內險峰重嶺,河谷深切,崖壁陡峭,巉岩欲傾,古道盤旋,洞穴密布,泉瀑飛流,煙雲盤托,植被多樣。青龍山的最高峰隔河俯視雲南烏龍山和四川朱家山,形成了壯麗奇秀的山水峽谷風光。在獨具自然特色的同時,由於奇特的地理位置和諸多的特定歷史因素,造就了雞鳴三省濃郁的地域風情、豐厚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
赤水河
雞鳴三省雖然偏僻,但因有赤水母親河的千古潤育和川滇古鹽道的對外交往,其歷史卻較為悠久,人文底蘊比較深厚。門前的赤水河在史書《山海經》中早載芳名,漢為“大涉水”、晉名“安樂水”,唐稱“赤虺(hui)河”,元明至今叫“赤水河”。在今七星關區境內,赤水河有兩源頭:一是南源渭河;二是北源銀廠溝,其在區北部所屬青場鎮的糧都村,銀廠溝流入雲南鎮雄縣境,與其它支流匯合後,蜿蜒迂迴再折入林口古鎮的雞鳴三省村,與南源渭河交匯後向東滾滾而去,流入長江。
古廟
清代古廟,位於觀音岩口、古道旁小山之巔。立有古石碑兩塊。一塊立於清同治辛未(1871)年,此碑碑體已殘缺,碑文除“大清同治辛未”清晰外,余已不可考;另一塊立於民國甲寅(1914)年,碑體尚完好,碑文除極少字在“破四舊”年代遭到損毀外,其餘基本清晰可辨。從碑文顯示,古廟在民國甲寅年稱“三聖宮”,碑文為“三聖宮碑序”。“三聖宮”是雞鳴三省村民供奉“孔子(儒)、釋迦牟尼(佛)和老聃(道)”三聖的場所。據碑文記載,此“三聖宮”由雞鳴三省各姓村民捐資、民團團首周朝陽承辦重建。“三聖宮”坐落在雞鳴三省小莊子平地凸起的小石山之上,地理位置極佳,站在遺址處對三省相鄰的村寨可謂一覽無遺,三省之隔竟在咫尺之間,“一雞鳴叫,三省皆聞”。“三聖宮”與周團首家在清代修建的“一正兩廂”木瓦結構的大院僅距百米左右,宮門前是川鹽古道,左側是往來客商息足客棧遺址,“人”字形清代石牆遺蹟至今還在。古墓、古井、古樹散布於小莊子裡。《三聖宮碑序》為當地文士張天霖所撰,碑序正文行筆流暢,文采妙絕,記述了雞鳴三省小莊子的地理位置:“吾里界屬黔陽,三省當曲。犬牙交錯,有蜀川倒流於臂左;虎踞盤環,得滇山峨菆【音鄒,堆聚之意】於腦(右)”。碑序附錄部分詳細記錄了當時22姓72人捐資的名單及功德。一個小莊子不可能有22個姓,但其間不能排出有過往客商的布施者刻名。
峽谷風光
青龍山的最高峰隔河俯視雲南烏龍山和四川朱家山,形成了壯麗奇秀的山水峽谷風光。
雲南境內山脈由西北方向延緩而至,形如“象鼻吸水”;在四川境內絕壁間,人工開鑿出了一條溝渠和驛道,可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險;貴州境內地勢險要,絕壁聳立,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河谷幽深,岩石盤踞,氣勢恢宏,大有虎踞龍盤之勢。
縱目遠眺,坡陡路險,群嶺起伏,峭壁如屏。低頭望水,山高壁峭,如臨萬丈深淵,煞是驚人。抬頭看山,全是陡峭絕壁。山腳,茂密的灌木叢鬱鬱蔥蔥,羊腸小道沿著河岸逶迤遠去,連線著村莊之外的村莊。山腰,裸露的岩石,縱橫各異的褶皺,構造著各種各樣引人遐思的形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挑戰著觀者的想像極限。青青的翠竹,白紫相間的野蘿蔔花、金黃的牛角花,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藤蔓,悠然自得地生長著,與石相伴,與風私語,與水相望,直至地老天荒。春天,已在峽谷里醒來!山腰之上,如屏的峭壁似乎要傾倒下來,仰望之間頓感天旋地轉,讓人不敢久視。再往上便是乾溝尾巴,大雨過後,乾溝內的水徐徐流下,便成為一道美麗的瀑布,營造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從老鷹岩上的紀念碑至谷底三岔河河灘,1380餘梯近千米長的紅色棧道像一根粗重的紅線纏繞在懸崖絕壁間,彎彎曲曲,時隱時現。棧道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上為荒草山川,下臨千丈懸崖,猶如天梯懸在半空,很是壯觀。
鍋圈岩瀑布
鍋圈岩瀑布(大灣瀑布),因雞鳴三省在清代時期,屬畢節縣(今七星關區)“八夷屯”之一的北肇發戛余氏土司管轄,鍋圈岩瀑布也叫發戛大灣瀑布。《發戛大灣漲瀑》:“天墮壓岩危欲傾,山飛水立勢驕橫。電掣雨驟雷轟烈,千崖萬壑號秋聲。瀑流怒起排天半,黔山飛過蜀江岸。洪濤濁浪舞罡風,蛟龍出沒雲繚亂。何來巨靈劈崑崙,倒翻星海洗乾坤。空中純作黃金色,海氣平將日月吞。朗誦逍遙莊子篇,如化鯤鵬擊三千。好搏扶搖圖南去,手挽銀河挾飛仙。”這是清人余家駒對這一景點漲水時的描寫,漲水時,瀑景與烏蒙山上此起彼伏的裊繞雲霧相應成趣,繪出一副壯觀畫卷。
岔河渡
岔河渡,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所屬的三岔河古渡。這裡隔河與雲南鎮雄白車、四川水潦相望。離三岔河東南僅400餘米的老鷹岩腳下,有土司余祥恆家的大營洞。清代,雞鳴三省所屬的三岔河叫“發(法)戛岔河”。清余家駒曾作《發戛岔河》詩:“萬壑群山奔赴來,巨靈伸手擘崔嵬。須知造化奇思出,特把江山生面開。飛瀑破天飄夏雪,怒濤裂地起冬雷。遊人莫更探深入,怕變神龍去不回。”無獨有偶,晚清彝族詩人、余家駒之子餘珍在經過三岔河時,也留下了一首題為《發戛岔河滇蜀黔三省交界》的千古絕唱:“一步經三省,依稀萬里游。山深蠻鳥噪,風急暮猿愁。落日橫人面,奔雲撞馬頭。客心孤回處,搔首看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