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雞湯寫作,是指高考作文題一貫“務虛”的現象,以2015年為例,從現實中取材的作文題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大多數省市要么用一些延展性極強的抽象話語做題目,要么拿一些文學性有餘,而實際意義有限的寓言與哲理讓考生寫作。在這樣的考題面前,考生不得不想方設法地體現自己的“文采”,卻很難在作文中表達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認識,“雞湯文”也就在這類考題盛行的環境下大行其道。影響
考生熱衷炮製能得高分的“雞湯”,教師們為了讓學生獲得高分,在教導考生進行“雞湯寫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種“務虛”傾向造成的惡果就是:“高考作文”成了一種脫離實際的考試專用文體,學生們苦心修煉的寫作能力,也成了一出考場便難堪大用的“屠龍之技”。徹底改變這一現狀,要走的路還很長。
應對
高考通過作文所要考察的,是涵蓋考生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為一體的綜合能力,而絕不僅是運用文字技巧的能力。社會需要更多寬廣視野的綜合型人才,高考作文命題的理念還沒跟上社會需求。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為這些敢於在命題上突破,貼近現實的命題叫好,以期待高考作文命題理念脫胎換骨,更加親近考生和社會現實。2015年高考作文題目引人注目的新特點之一,就是出現了一些取材自微博的“真實事件類”題目,如重慶卷作文題《等待》,就取材自兩年前的一條熱門微博;而新課標全國一卷的材料作文題,則取材自014年一起“孩子舉報父親違法”的真實新聞事件。這種現象發出一個信號:高考作文正在變得更加貼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