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根據最新的分類法(Rice,1998年),淡水豚總科由四個現存的科組成。不過,在2006年12月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於無法找到白鰭豚的蹤跡,因此宣布該物種為功能性滅絕。而以往的分類法將所有四個科列入淡水豚科(Platanistidae),恆河豚則被視為獨立物種。
習性特點
河豚的體形比海豚大,它們可以長到3米長。與海豚不同的是它們的頭部可以鏇轉90度,這使得它們在複雜的河道中占據優勢。有時它們也和海豚一樣,集體追趕魚群從而提高捕食效率。它們的頜部有敏感的毛髮,據說這是它們在淤泥中捕食甲殼類動物的觸感器官。它們擁有寬大的胸鰭,從而提高了它們在狹窄河道的靈活性;再憑藉尾鰭,它們的速度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23km/h。
種群現狀
以白鰭豚為例:
由於失去棲息地、人類捕獵及本身數量極低,淡水豚正面臨滅絕的危機。而且,很多淡水豚視力極差——有部分甚至是盲的,這樣會令它們撞上人造物,例如是漁船、魚網而受傷。
在2006年12月12日,專家就尋找白鰭豚進行45天的野外調查後,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而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白鰭豚是2004年9月。然而,在2007年的8月,有報導指有人在長江目睹及拍下白鰭豚;2007年9月,一隊科學家嘗試證實白鰭豚的存在。
一般認為過度捕魚、修建堤壩和影響海豚定位獵物方法的海底聲納探測是導致白鰭豚的滅絕原因。路透社指此乃50年來首次記錄哺乳動物絕種的報導。
名稱誤區
現代動物分類學已經有了明確界定,河魨與河豚實際上是不同綱的兩類水生動物,通常以為成一種。河魨屬魚綱,是魨形目魨科魚類的統稱,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有些種類的臟器和血液有劇毒(稱“河魨毒素”)。而河豚則是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有白鰭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內臟器無毒。注意,這裡所講的“河豚”,並不是指有毒的河豚魚(即河魨),而是淡水豚類(屬水生獸)的統稱;人們熟知的海豚,正好與之相對應。海豚沒有被稱作“海豚魚”的,因為它不是魚類。
認識和鑑別河豚魚
預防河豚魚中毒,首先要認識到河豚魚有毒,並能識別其形狀,以防誤食中毒。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關於安全食用
因特殊情況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魚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反覆沖洗肌肉,洗淨血污,加2%碳酸氫鈉處理24小時,經檢驗鑑定合格後方可銷售,其加工廢棄物應銷毀。
關於河豚去毒加工安全食用問題,試驗證明加熱高溫對毒素破壞的可靠性,即野生河豚解毒加熱在120℃的溫度下達2小時以上,養殖河豚解毒在120℃溫度下30-40分鐘,可達到毒素的完全破壞和安全食用的目的。河豚肉可作為油菜熟食品或罐頭食品。這種溫度時間條件在大量生產中,可以得到嚴格控制,確保食用安全,同時用加熱破壞毒素方法加工,可以保持河豚魚肉鮮食所特有的美味,在漁區汛期加工後,又可以調劑市場供求需要,在養殖區則可以長年供應。
毒理檢驗:每批製品都應進行動物試驗,以白鼠、貓、狗試養試驗,無異常反應後再食用為宜。化學試驗結果,以Nessler’s試劑最為靈敏,根據稀釋到100倍後,仍能呈現明顯的正反應,反應的顏色也特殊,與一般由於氨所引起的正反應不同,這種定性反應,也可以供作檢驗之用,來判斷是否含有河豚毒素。
養殖河豚毒性低,只要嚴格按照規程操作,發展前景廣闊,有利於然資源的保護和地方特色優良品種的開發。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向產區民眾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頒發實行河豚魚管理試行辦法,執行河豚魚食用安全的加工操作規程,通過加工處理,防止任意拋棄內臟引起人畜誤食(無條件地區亦需妥善處理,進行深埋或酸解內臟),以求安全,變有害為有利,增加收入,促進河豚魚養殖生產的發展。
河豚史話
河豚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公元 3 世紀到 6 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 ( 今南京 ) ,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豚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興起。到了 10 ~ 12 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豚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 2000 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人們品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人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 ( 公元 1038 年 ) ,著名詩人梅堯臣在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豚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餘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 (1518 — 1593) 畢 30 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 600 餘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公元前 21 世紀至 16 世紀我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豚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 ( 約 968 年 ) 人馬志在《開寶本草》中說:河豚,長江、淮河、黃河、海裡面都有…”。
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推河、黃河的河道及人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現在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豚。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包括蘇北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認識河豚也不會食用河豚;而長江下游蘇南揚中地區的人們普遍認識河豚、嗜食河豚,至今傳承的河豚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豚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拚死吃河豚”中的河豚,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游的暗紋東方魨。
嚴嵩吃河豚的故事
艇巴魚是有毒性魚類,其血液、內臟和卵巢都含有劇毒,誤食艇巴而喪生的事時有發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闖海人,因一時不慎,處理不當而中毒致死的也屢見不鮮。因艇巴魚毒還演繹出不少民間傳奇。
明代世宗朝有個貪鄙奸橫的權臣嚴嵩,80多歲的時候,從山東蓬萊納一漁家少女為妾。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嚴嵩,其下屬獨出心裁地為其婚宴策劃出艇巴宴,以示獻媚助興,得到嚴嵩首肯,遂帶上艇巴魚,還有從山東僱傭的庖廚一起火速赴京。為防萬一,以年輕的岳父為擔保一同前往。
婚慶那日,當朝重臣、達官貴人、地方要員等賓客雲集,紛紛前來恭喜道賀,熱鬧非凡。當最後一道香噴噴的清燉艇巴魚端上桌時,垂涎欲滴的賓客爭相為食,一眨眼工夫,一大盤艇巴魚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當大家餘興未盡品評著艇巴魚的美滋美味時,中間南側靠窗一桌有一身穿長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渾身抽搐而不省人事。“有人中毒了!”婚宴一派譁然、亂作一團。嚴嵩爪牙直奔廚房捉拿廚子,可廚子一個也不見了,“岳父”也沒了蹤影。
慌亂中嚴嵩勃然大怒,責問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說:“惟有黃湯。”
嚴嵩問道:“何為黃湯?”
小妾說:“即糞水。”
嚴嵩即刻下令去茅廁擔來糞水。
為解毒活命,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人人端起碗,個個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哇哇地將搶食的艇巴魚等食物全部嘔吐出來,甚至五臟六腑都要倒出來,婚宴霎時臭氣熏天,一片狼借,一片哀鳴。
話說首次進京的鄉下人,忙完了艇巴魚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們被生擒回來。正想問罪,此時那位倒地的仁兄甦醒過來,道出了事情的真象。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時艇巴魚被一掃而光,就頓時生了大氣,癲癇的老病復發……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黃湯”解魚毒的故事。
河豚魚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種神經毒,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河豚的肝、脾、腎、卵巢、睪丸、眼球、皮膚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卵巢和肝臟最毒,腎、血液、眼睛和皮膚次之。毒素耐熱,100℃8小時都不被破壞,120℃1小時才能破壞,鹽醃、日曬亦均不能破壞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豚魚的產卵季節,這時魚的毒性最強,所以,春天是河豚魚中毒的高發季節。我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豚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所以,河豚魚還是不吃為好。僅有少數人是拚死吃河豚,但多數人是因不認識河豚魚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怎樣認識和鑑別河豚魚?
預防河豚魚中毒,首先要認識到河豚魚有毒,並能識別其形狀,以防誤食中毒。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河豚魚中毒有哪些症狀?
河豚魚中毒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至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猛。開始時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後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者全身麻痹癱瘓、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中毒嚴重者最後多死於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魚中毒病死率為61.5%。
■誤食河豚魚中毒怎么辦?
對於河豚魚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解毒劑,發生中毒以後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儘快使毒物排出,並對症治療。預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門嚴查,禁止零售河豚魚,如果發現,將河豚魚集中妥善處理。
因特殊情況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魚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反覆沖洗肌肉,洗淨血污,加2%碳酸氫鈉處理24小時,經檢驗鑑定合格後方可銷售,其加工廢棄物應銷毀。
當然,為了預防意外發生,人們還是不要抱著僥倖心理,為了貪一時的口味享受而去吃河豚魚。
河豚魚分布於世界各地,約有100多種。河豚魚口小頭圓,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大的長達1米,重10千克左右,眼睛平時是藍綠色,還可以隨著光線的變化自動變色。身上的骨頭不多,’而且背鰭和腹鰭都很軟,但長著兩排利牙,能咬碎蛤蜊、牡蠣、海膽等帶硬殼的食物
河豚雖然有劇毒,但其肉鮮美柔嫩無比,人們常把河豚魚片與日本繪畫相提並論,柔和細膩,回味無窮。
河豚魚肉含的毒較小,而卵巢、肝臟和血液都含有較多的毒素。在中國,為了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國家明文規定不準飯店供應河豚魚。而在日本吃河豚則有著悠久的歷史,幾乎成為其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河豚魚加工是十分嚴格的,一名合格的河豚廚師至少要接受兩年的嚴格培訓,考試合格以後才能領取執照開張營業。每條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30道工序,一個熟練廚師也要花20分鐘才能完成。河豚一般是養在池裡的,吃之前用網兜將河豚網出來,用小刀割去魚鰭,切除魚嘴,挖除魚眼,剝去魚皮,接著剖開魚肚取出魚腸、肝臟、卵巢和腎等含劇毒的內臟,再把河豚的肉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清水中將上面的毒汁漂洗乾淨。洗淨後的魚塊潔白如玉,晶瑩剔透。接著,將其切成像紙一樣薄的片,再將這些魚片擺成菊花或仙鶴一樣的圖樣。吃的時候夾起魚片蘸著碟子裡的醬油和辣椒放進嘴裡慢慢地咀嚼。吃完魚片後,再喝上一碗河豚魚湯,真是爽心可口。
河豚魚肉雖然鮮美,但處理不當或者貪食太多則會讓人一命嗚呼。河豚毒素為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在日本,每年都有一些人因誤食河豚毒而死。
與蛇毒、蜂毒和其它毒素一樣,河豚毒素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從河豚肝臟中分離的提取物對多種腫瘤有抑制作用。人們已經將海豚肝臟蒸餾液製成河豚酸注射液用於癌症臨床及外科手術鎮痛
河豚毒素中毒
概述
河豚毒素中毒是因進食河豚魚後發生中毒的一種急症。 河豚又名鈍魚、汽泡魚、鮁等,產於我國沿海等地,種類很多,肉味鮮美,但它的某些臟器及組織中均含有毒素,其毒性穩定,經炒煮、鹽醃和日曬等均不能被破壞。河豚毒素有似箭毒樣的毒性作用,主要使神經中樞和神經末梢發生麻痹:先是感覺神經麻痹,其次運動神經麻痹,最後呼吸中樞和血管神經中樞麻痹,出現感覺障礙,癱瘓,呼吸衰竭等如不積極救治,常可導致死亡。
臨床表現
1.胃腸症狀:食後不久即有噁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等。 2.神經麻痹症狀:開始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繼而全身麻木、眼瞼下垂、四肢無力行走不穩、共濟失調,肌肉軟癱和腱反射消失。 3.呼吸、回流衰竭症狀:呼吸困難、急促表淺而不規則紫紺,血壓下降,瞳孔先縮小後散大或兩側不對稱,言語障礙,昏迷,最後死於呼吸、回流衰竭。
診斷依據
1.有進食河豚史,多在1/2-3小時內發病,同食者也有類似症狀出現; 2.典型的臨床表現; 3.心電圖檢查:示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 4.動物試驗:取患者尿液5毫升,注射於雄蟾蜍的腹腔內,於注射後1/2、1、3、7小時分別觀察其中毒現象,可作確診及預後診斷。
治療原則
1.催吐、洗胃、導瀉、排除毒物; 2.套用吸附劑減少毒物的吸收; 3.輸液、利尿促進毒素的排泄; 4.拮抗毒素作用; 5.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提高組織對毒素的耐受性; 6.對症支援治療。
用藥原則
1.一般病例以用藥框限“A”為主; 2.對出現呼吸麻痹者,可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給予人工輔助呼吸; 3.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出現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可行心臟起搏術; 4.對呼吸、回流衰竭者,應注意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必要時可套用新特藥物。
輔助檢查
1.對一般病例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病因不清、難以排除其他食物中毒或神經系統疾患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狀體徵消失。 2.好轉:症狀體徵改善。 3.未愈:症狀體徵無改善。
專家提示
本病的預防重在加強衛生宣教工作,向民眾說明河豚魚有毒,不要食用。漁業單位、各菜市場均應在出售海雜魚前,應嚴格檢查,將河豚魚挑出,並送交有關部門集中處理。河豚毒素中毒無特殊解毒劑,但由於毒素存在體內解毒和排泄甚快,如果發病後8小時未死亡,多能恢復,因此,一旦發現中毒,應儘快給予各種排毒和對症處理的措施,讓病人度過危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