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形法

雛形法是實現基本功能;然後,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步補充數據,修訂與增添有關的模型與方法,滿足使用者的進一步的要求。按雛型法的思路,研製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奠基階段與發展階段。

雛型法的基本思想

首先建立起系統的基本結構,

奠基階段的中心任務是通過對所面臨的決策問題進行分析,建立起為其服務的DSS 結構,設定或配備必要的硬體與軟體基礎。這個階段與生命周期法中的分析、設計實現等階段不同,它並不是設計和完成一個系統,而是為這樣一個系統搭起一架子。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框架中可能只有很少幾個簡單的模型,對決策提供的幫助有限。但是,在以後的實際使用中,由於有了一個可擴充的結構,有了必要的硬體軟體基礎,它就可越來越充實,功能越來越強,對決策的支持作用就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它的時間要求緊迫得多,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者不能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開發軟體,他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軟體工具,儘快地搭起這樣一個框架,越快越好。其目的是及早進入邊用邊改的發展階段。所以這一階段的結束並不是研製人員工作的終結,只不過剛剛打下了一個基礎。

發展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發展階段,即邊用邊改逐步完善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三種有關人員同時在系統上工作。使用人員用已有的模型進行分析、模擬和預測,以取得所需要的決策支持信息,同時對使用方式及使用效果提出評價意見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維護人員則分析所提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處理;對於缺乏參數或參數不準確者,進行補充及修正;對於缺乏加工方法的,補充必要的方法(包括購入自編);對於修改的模型,通過維護接口進行修改;對於需要補充新模型的,則編寫並存入新的模型。至於整個系統的結構,模型存儲方式的修改,用戶接口的修改,則需要系統的研製人員提出。系統研製人員則負責解決以上兩類人員的問題,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個階段時間會很長。在這裡主要考慮的是加強信息反饋,加快系統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