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廣村

雙廣村位於遼寧省寬甸縣東部,總面積94145畝,耕地面積2911畝,全村有19個村民組,597戶2283人。是有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鈉西族等多民族組成的村。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雙廣村位於遼寧省寬甸縣東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4.4公里,總面積94145畝,耕地面積2911畝,林地面積64141畝,全村有19個村民組,597戶2283人。是有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鈉西族等多民族組成的村,人均收入1100元,社會總產值實現351萬元,農業經濟實現106萬元,目前全村電話普及率達到90%,有線電話安裝率達70%以上,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54人。

發展優勢

雙廣村地域面積廣,土質肥沃,平均降水量為60—1200毫米,平均氣溫8.8℃,平均日照時2460小時,平均無霜期為175天。春季地溫回升和無霜期長的自然條件,通過總結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考察論證,我們認為發展乾鮮果、中藥材和畜牧業等產業項目,符合當地自然條件,並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好的社會效益。

發展規劃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布局,統籌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科技進步發民特色農業,抓好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大榛子和中藥材(玉竹、龍膽草、細辛)園建設為重點,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奮鬥目標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到2010年將完成如下目標:
生產發展
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20萬元以上,主導產業有完整的產業鏈,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率的80%以上,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率達100%。
生活寬裕
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增長率20%,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以上,水電器暖配套設施齊備,電話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80%以上,村電腦上網覆蓋率60%以上,入戶使用率60%以上,村衛生所達到甲級衛生所標準,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養老保險覆蓋率40%以上。
鄉風文明
村要建120平方米的村部文化室,設有閱覽室、寶劍櫥窗。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入學率97%以上,農民素質教育培訓率90%以上,計畫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4‰以下,村民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90%。
村容整潔
村屯建設規劃制定率達100%,村主幹路、次幹路和宅前路綠化100%。飲用水安全率、自來自水入戶率100%,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牲畜圈養主達100%。
管理民主
村支部堡壘作用強,班子團結有力,有創造力、戰鬥力、凝聚力,有帶動民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各項制度健全,更大事項集體討論公平率100%,村務公開滿意率、村幹部民眾滿意率達95%以上。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3畝(其中:田726畝,地287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91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畝,其中養殖面積4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560畝,其他面積143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有2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79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4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66%)。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3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6戶;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160戶。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1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22.5%;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39頭,肉牛105頭,肉羊217頭);漁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652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人(占勞動力的15.9%),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植業、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79戶,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農業人口1012人,勞動力70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9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6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94人,距離共和鎮中學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人,其中小學生87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3萬元,有固定資產2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當地的村民喜愛民間傳統藝術---手工刺繡、彈弦子、跳左腳舞歌舞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