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
一、素質教育實施中存在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第一,素質泛濫。搞思想政治教育的,就說是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搞道德教育的,就說是培養道德素質;搞文化教育,就說是培養文化素質;加點人文課,就說是培養人文素質;上點勞動課,就說培養勞動素質,等等,等等,反正都是素質。可是,素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用什麼證明培養了素質?反正素質概念缺乏客觀性,怎么理解都行,因而必然導致素質泛濫。其在教育上的危害,就是去虛構並追求很多實際上是從未證明過的目標對象。
第二,無所不包。一般而言,素質指從事某種實踐活動,尤其是比較特殊的實踐活動(如職業和專業活動),所要求必備的一些原初性的主體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素質還不是知識、能力和本領,而是形成知識、能力或本領所必須的一些原初性的主體條件。知識、能力和本領都是具體的,所以素質教育的提出,對實現教育的第二功能,是有益的,對本領的獲得本身也可能有促進作用。可是素質教育現在已延伸到高等教育了,現在一談起教育就是培養或提高素質,那么教育使人獲得本領的功能又如何實現?有人會說,我們說的素質教育是包含知識、能力培養和本領的獲得的。事實上,許多高校介紹自己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經驗時,都是這么無所不包的。但這隻表明他們對素質的理解缺乏確定性,是概念不清的表現,也在意識上取消了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區別。這種認識,實際上是沒有認識,素質教育的意義也無從存在。一種概念如果可以這樣來使用,邏輯的同一律就不能保證。同一律不能保證,思想交流及認識實際上也無從發生。
再者,如果無所不包的理解是對的,那么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就不是“轉軌”關係,也不是互補關係,如專業教育和通才(識)是互補關係那樣,而是包含關係了。
第三,未必能減輕學生負擔。素質教育的實施,並沒有減輕學生負擔,反而加重了負擔,這在高等教育中更為明顯。在理論上講,誰都認為自己培養的素質很重要,於是掙課程掙課時的現象就不能不發生;而學校缺乏理論指導,必然出現用搞平衡的方法來安排教學計畫和課程,以至於學生的課表滿滿的,連體育課也上不足,更別說自由活動和自由讀書的時間和空間了。人才,某種意義上說,是自由時空的產物。沒有自由活動和自由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是難於產生真正的人才的。而且,用這種平衡法搞高等教育,可能犯了教育的大忌,使培養的人沒有真才實學,什麼都懂,什麼都不通,什麼都會,卻什麼都不精。這樣的人培養出來了,又有什麼競爭力?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形成真才實學或真本領都需要人在時間、精力和意志努力上的巨大付出,都要以犧牲一些其它方面的發展為必要條件,因而素質教育也好,全面發展也好,都只能從獲得身心健全、鼓勵發展的自由度、增加能力的全面性等軟約束的角度來理解,不能以為可培養無所不能的人才。以為搞了素質教育,真才實學或真本領獲得就如囊中探物一樣容易、一樣輕鬆,人才就會象泉水般湧出來;這可能是當代中國嚴重的浮躁病在教育上的另類表現而已。這是素質教育實施,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
第四,重點偏差。素質教育強調做人,也強調成才;但成才和做人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人人可以是堯舜,但無法人人是棟才。基礎教育強調做人,這沒錯,但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重點還是強調做人,而不是主要強調成才,這有問題。現在高校搞素質教育,許多內容具有補課性質,是在補基礎教育帶來的缺陷。這是必要的,但不能由此而忘記了高校的主定位和主功能。如果我們的高校老是去做基礎教育應做而沒做好的事,那我們的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就太困難了。
其次,提高和培養思想素質,那思想本身呢?提高和培養道德素質,那道德本身呢?提高和培養文化素質,那文化本身呢?提高和培養外語素質,那外語本身呢?等等。且不說這些素質是否都能被證明存在,即便都是真的,這些提法也給人一種感覺,仿佛思想、道德、文化、外語等本身,在教育上都是不重要的,不過是培養和提高相應素質的手段而已。
第五,可能與發展個性有衝突性。從做人的層面上講,素質教育強調統一和一致,而講發展個性,卻是以容忍人的某些不一致甚至素質缺陷為前提。這兩者的關係把握不好,就可能越是強調素質教育,就越是容納不下個性。這個問題首先是個法治問題。首先需在法權和義務的框架下界定,不能從教育者和領導的主觀好惡來判定。所以素質教育也要求教育者懂法和守法。
第六,可能導致學校教育功能膨脹。學校教育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它的長處是什麼,短處在那裡,搞教育的人自己一定要清楚。現在素質泛濫,學校教育也天然成了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而幾乎沒有學校教育不培養、不提高的素質。學校課程泛濫的原因,與此不無關係。學校功能膨脹,當然與素質教育另搞一套有關。誰都說素質教育不是另搞一套,但在當前的條件下,似乎不另搞一套也不可能。有的成立專門的素質教育機構,有的有專項素質教育的經費,有的有專門的教材和基地,有的說要實施素質管理,還有的要搞專門的素質評估等等。這些做法,說是在另搞一套,似乎不充分;說沒有另搞一套,也沒有說服力。這主要是對素質教育的把握困難導致的,並非學校真想另搞一套。
第七,邏輯無窮遞歸。一談素質教育,必然談提高教師的素質,似乎很合邏輯。但實際上只是邏輯無窮遞歸。教育者是受教育的,那教師的素質又靠誰來提高?在以吏為師的國度,結論自然是靠領導或官員來提高,但領導或官員的素質又靠誰提高的?在重師尊教的國度,教師的素質還得靠教師來提高,但教師之教師的素質又靠誰提高的?永遠可以推論下去,無窮遞歸,不會有結果。導致這種邏輯遞歸的一個根源,在於這么一個先驗而不察的基本假定:學生的素質不如教師;小孩的素質不如大人。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假定。在這一先驗的假定下,邏輯遞歸的結果就是從起點出發又回到起點,從肯定出發會得出否定的結論。
二、素質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筆者說了素質教育的一大堆壞話,但筆者依然認為素質教育的提法是有意義和價值的。除了上面說的“增加了對人的認識和對教育的反思,開闊了思想,活躍了研究氣氛”這一意義和價值外,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筆者認為,從如下幾方面理解和看待素質教育,可能會好些。
第一,素質教育的提法,傳達了一種教育理想,其內容就是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並非是當代的新思想,也曾遭到過我們自己的批判,但對我們這個沒有經歷過啟蒙運動洗禮的民族來說,其意義和價值自不待多言,其對我們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更不待言。以人為本就是承認人是主體,實踐上就是理解人、尊重人和愛護人,首先是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自由。這個“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平均人,而是一個個具體生動的人。“以人為本”應該是我們教育的最基本的假定,是教育和教育理論的一個思想基礎。很顯然,我們的教育在階級、階級鬥爭觀念和市場就是一切的指導下,是缺乏這一最基本的假定的,而素質教育主張面對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生命和尊嚴,主張每一個人的自主、生動、活潑的發展,傳達出了這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理想或訴求。這樣的理想或訴求傳達的程度如何、是否完整準確,是一個問題;當下我們現實中能否完全做到和做好,更是一個問題;但這一理想或訴求畢竟在素質教育主張中傳達出來了,則是應肯定的。因此,如果轉變教育觀念是重要的,就是首先要開始轉到以人為本的基本假定上。
第二,素質教育的提法,體現了現代精神。現代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主張人格平等,重視公平規則,接受並尊重多樣性。素質教育認為學生是主體,從而學生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不再具有天賦的全能威權地位,而只具有專業的相對優勢地位。素質教育認為單純的筆試和選拔規則,扼殺了人的素質及發展的多樣性,更是不公平的;通過分數把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也違背了學生人格天賦平等的原則。素質教育認為學生素質具有多樣性,其發展也有多樣性,並尊重這種多樣性,因為一個健全而豐富的社會也需要多樣性的人。所以,素質教育的提法體現了現代精神。
素質教育不贊成把教育僅僅當成兒童未來生活及生存做準備的觀念,而是同時注重學生當下的意義、快樂和體驗,主張把童年還給童年,把少年還給少年,尊重兒童發展的自然性一面,而不是強制兒童按成人預先設計好的目標和軌跡來發展,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獨立人格和價值的尊重。
第三,素質教育的提法,體現了對公民價值的尊重和對公民意識培養的覺醒。公民是相對於臣民而言的,公民是契約關係的產物,而臣民是隸屬關係的產物,所以公民可以有獨立思考和獨立選擇的權力,而臣民就沒有這種權力,也沒有這種必要。公民也是權利和義務、自由和守法的複合體,在此前提下公民有追求自我目標實現的權力和自由。素質教育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尊重並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選擇的能力,就是體現了對這些公民價值的尊重。公民也是信用的載體,強調自主、自信和自尊意識,素質教育重視對法律觀念和信用意識的培養,重視學生自主、自信和自尊意識等主體性價值和作用,體現了對公民意識培養的覺醒。
不管人們承認還是不承認,素質教育主張已具有了教育方針的地位,起碼在現階段是如此。因此,如果說素質教育是有意義的,在概念上也是清楚的,就本人的理解和體會來說,就是指在以上三方面是清楚的。當然,就國家的立場講,素質教育的這三層含義,是否被承認和接受了?被承認和接受的又有多少?對此,本人無能斷定。但就本人的觀察和體會來說,國家對素質教育,主要還是從功利的角度把它當成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和途徑。
因此,即使以上的三層含義是被國家承認和接受的,這種清楚也只是思想上的清楚,在技術上還是不太清楚。顯然作為國家政策,僅有前者的清楚是不夠的。為了達到這種清楚,取得思想和行動上的一致,需要對素質教育作有限約定和國家層面上的約定。這是下文要涉及的問題。
師風師德
雙墩鎮中心學校教師職業道德是以德興教的根本,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文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都越來越高。要大力提倡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民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以育人為宗旨的教育事業,教師販道德是教育的先導。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職業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調整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嶼學生家長,教師嶼社會之間關係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央教育勞動過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行為標準去對待學生、同行、領導和學生家長等,去處理教育勞動問題,做好教育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
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先進的教學理念,積極的探求精神,飽滿的創新激情,民主平等的教學思想都與師德緊密相聯,息息相關。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師德,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教師道德對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與親身示範來完成的,教師道德好壞將直接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學生把教師販一言一行都當作生活的楷模,師德是學生道德的先導。教師道德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風氣,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教師擔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教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質都會對青少年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現在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教師中理想理念,艱苦奮鬥,團隊精神觀念淡簿,功利主義色彩深厚,“一切向錢看”的思潮有所抬頭,也在影響著教師。講收入的人多了,講奉獻的人少了,比工資多少的人多了,比教學實績好壞的人少了。這些行為必將對教育產生極為不好的影響。
這次縣教育局開展“七個一”的崗位大練兵活動,要求教師寫論文談對師德標準的理解,是給教師的一副良藥。我要嚴格按照縣教育局頒布的“大項禁令”“十四條規定”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規範自己,自覺改造世界觀,進一步加強師德修養,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特別是師行方面上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專業水準,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係,重塑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做一名深受學生,深受學生家長,深受社會尊重的人民教師,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教育活動中得到更好的體現,努力實現我的“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教學”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