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
集束手榴彈一般時候指的是將手榴彈捆綁集束使用的情況,主要是為了增加手榴彈的破壞威力。
歷史戰役
軍官戰地參觀團
王近山率部在山西韓略村伏擊日軍“軍官戰地參觀團”一仗中,戰鬥一打響,我八路軍戰士就密集投擲集束手榴彈,日軍“軍官戰地參觀團”和護衛部隊猝不及防,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遭到大量殺傷,很快即失去戰鬥力,戰鬥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除3人裝死脫逃以外,參觀團中1個少將旅長,6個大佐聯隊長,180名中佐和少佐大隊長和中隊長悉數被殲。應該講,大量使用集束手榴彈是我軍的一個特點。
二戰
二戰中,德軍也有將 M24手榴彈捆綁集束使用的情況,但並不普遍,M24是一種進攻型手榴彈,裝藥量較大,每枚裝有200克炸藥,加上彈殼和木柄等,有500多克重,扔一個都夠嗆,幾個捆在一起就只有砸自己的腳背了,所以德國人一般都是把它們捆在一起做炸藥包用,對付堅固的建築物、石頭等,並不怎么在戰鬥中投擲使用。我軍的對手日軍因為使用的手榴彈不同,不使用集束手榴彈,而蔣軍由於火力配備齊全,各種步兵支援武器都比我軍多,也不大使用集束手榴彈。
基礎設施
而我軍就不同了,我軍裝備一直較差,在我軍的步兵部隊里,戰士手裡除了步槍以外,就只有手榴彈,TNT炸藥包那是很稀罕的東西,一般部隊都很少。我軍戰士配發的手榴彈大多是河南鞏縣兵工廠製造的“鞏式”(也有資料稱為“蔣式”),山西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式”,雖然都是德國M24手榴彈的仿製品,但考慮到中國人的身體條件,投擲這種手榴彈很困難,把手榴彈的體積縮小,裝藥量也大大減少,一般都只有50克炸藥。有的部隊配發的還是我根據地兵工廠製造的手榴彈,由於敵人的封鎖,缺乏原材料,手榴彈的殺傷力和破壞力都很小。
武器背景
手榴彈在當時我軍的武器配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軍由於受到敵人的限制,武器來源很少,部隊缺乏機槍一類的自動武器,迫擊炮等壓制武器更少,連步槍的數量都不夠,步兵火力較弱。在戰鬥中,單靠步兵發射的火力很難壓制敵人,這時手榴彈作為一種有效的武器,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手榴彈威力不大,當出現敵人密集衝鋒和大的集團目標以及坦克裝甲車等,需要較大威力的武器打擊敵人時,戰士們自然就想到把幾個手榴彈綁在一起使用了,那些軍事題材的影視節目中的情節是有事實依據的。
使用弊端
使用集束手榴彈雖然是我軍的一種重要戰法,但畢竟是一種臨時之舉,問題也很多。首先是扔不遠,德國的M24 不說了,就連我國小型一些的手榴彈也不行。一枚木柄手榴彈,一個中等體力的戰士,用立姿帶助跑投擲,可以投到35米左右。在戰壕里,用立姿原地投擲,可以投到20米左右。如果是集束手榴彈,在戰壕里頂多投10米,這是個非常危險的距離,不僅容易傷及己方,萬一有點差錯,根本沒有任何補救的餘地——10米的距離敵人只需要1、2秒鐘的時間就過來了。
其次,集束手榴彈的轟爆作用並不好。手榴彈主要靠破片殺傷敵人,對付集團的人員目標效果較好,但對付建築物和裝甲目標就很差。木柄手榴彈的引爆裝置由拉火索、導爆索、雷管組成,拉火索摩擦點火後點燃導爆索,導爆索又將雷管點燃引爆炸藥,整個過程約3-4秒鐘。
由於加工工藝和材料的差異,每個手榴彈從拉火到爆炸,時間不會完全一樣,第一個手榴彈爆炸的時候,其他手榴彈還沒有爆炸,會被炸離原地,在其他地方爆炸,要是用來殺傷人員這不是問題,但要用來爆破敵人的碉堡工事,炸毀坦克就會分散爆炸能量,達不到爆破的目的。
適用場合
事實上,在實戰戰例中,很少有敵人的碉堡直接被集束手榴彈炸毀的,一般都是塞進碉堡里的集束手榴彈將裡面的敵人炸死,然後碉堡被我軍攻占。如果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除了日軍的“九四式”輕型坦克(日軍自己稱為“豆戰車”,可見其小)和蔣軍裝備的M3“斯圖亞特”這樣的薄皮小坦克,在集束手榴彈放對了位置,比如放在履帶或發動機的散熱器上,可能被炸壞以外(不是炸毀),其他的坦克都不怕集束手榴彈的。影視節目中那種戰士將集束手榴彈扔到敵人碉堡和坦克上,敵人的碉堡和坦克就爆炸起火的鏡頭,都是藝術的誇張。
但殺傷力驚人為集束手榴彈的這么些弱點,我軍在解放後條件稍微好一些之後,就開始解決步兵火力弱的問題,在抗美援朝時期,專門研製了“爆破筒”,仿製了蘇聯的反坦克手雷,後來還研製裝備了無座力炮等,使我軍步兵火力大大增強。就是到了與蘇聯對峙,全民皆兵準備打仗的時候,步兵打坦克和敵人工事除了40火箭筒、無座力炮以外,也是訓練怎么使用炸藥包,沒集束手榴彈的事了。再後來,隨著我軍的發展,武器裝備越來越好,大量裝備了無柄手榴彈,集束手榴彈這個名詞也很少有人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