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蘭語: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荷蘭鹿特丹 - 1911年3月11日德國柏林),荷蘭化學家,190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1852年8月30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父親是醫學博士,范托夫從小聰明過人。中學時期,對化學實驗有濃厚興趣。經常在放學以後偷偷地溜進學校實驗室,做化學實驗。1869年到德爾夫特高等工藝學校學習工業技術,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受到該校任教的化學家A.C.奧德曼斯和物理學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視。1872年,范霍夫在萊頓大學畢業,前往巴黎醫學院的武茲實驗室。
晚年病逝
晚年感染肺結核,身體消瘦,仍孜孜不倦於研究,1911年3月1日病逝於柏林附近的Steglitz。
學術研究
1875年發表了《空間化學》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的假說,首創“不對稱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體構型假說(又稱范霍夫—勒·貝爾模型),即一個碳原子連線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初步解決了物質的鏇光性與結構的關係,這項研究結果立刻在化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且是毀譽參半;有機化學家鹹利森努斯教授寫信給范霍夫說:“您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在您的文章中,不僅看到了說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實的極其機智的嘗試,而且我也相信,這種嘗試在我們這門科學中……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德國萊比錫的赫爾曼·柯爾貝教授則認為:“有一位烏德勒支獸醫學院的范霍夫博士,對精確的化學研究不感興趣。在他的《立體化學》中宣告說,他認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從獸醫學院租來的飛馬,當他勇敢地飛向化學的帕納薩斯山的頂峰時,他發現,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間中組合起來的。”不久,阿姆斯特丹大學聘為講師,1878年升化學教授,曾任化學系主任。
1877年,范霍夫開始注意研究化學動力學和化學親合力問題。1884年,出版《化學動力學研究》一書。1885年被選為荷蘭皇家科學院成員。1886年范特荷甫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范特荷甫定律——滲透壓與溶液的濃度和溫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數就是氣體狀態方程式中的常數R。1887年8月,與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共同創辦《物理化學雜誌》。
成就榮譽
1901年由於“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後應邀訪問美國、德國。
頒獎演說
1901 雅各布布斯·亨里庫斯·范特霍夫
頒獎詞(國家檔案館前館長、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奧德納致詞)
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柏林大學的雅各布斯·亨里庫斯·范特霍夫教授,表彰他在化學動力學和溶液滲透壓方面的先驅性工作。
作為他在原子和分子理論領域的研究成果,范特霍夫做出了自道耳頓(Dalton)時代以來理論化學方面最重要的發現。
范特霍夫在原子理論方面遵從巴斯德(Pasteur)的觀點,提出了基本原子在空間有幾何方向性的結合點這一假說。這一假說,就碳化合物而言,導致了碳原子不對稱理論和立體化學的創立。
更具革命性的是范特霍夫在分子理論領域方面的發現。范特霍夫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們以考慮氣體中氣壓的同樣方式來考慮溶液中的壓力,即滲透壓,那么以義大利人阿伏伽德羅(Avogadro)名字命名的定律(根據阿伏伽德羅定律,在同溫同壓下一定容積中的任何氣體都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就不僅適合於氣態物質,而且也適合於溶液。他證明氣壓和滲透壓是一致的,因此分子本身在氣相中和溶液中也是一致的。化學中分子這一概念的確定性和普遍有效性,也因此被證明達到了迄今為止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他還發現了如何表達反應中的化學平衡態,和反應中所能產生的電動力;他解釋了含水量不同的水合物之問的各種元素的變更是如何轉移的,以及復鹽是如何形成的。
參見
范特何夫因子
范特霍夫方程
化學大師
化學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領域大師級人物的突出成果和貢獻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對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密切相關。化學大師是在化學領域或化學某一領域有過突出貢獻或者巨大貢獻的人物。 |
白川英樹| 福井謙一| 阿道夫·馮·貝耶爾| 阿佛加德羅| 阿列克薩得爾·米哈依洛| 歐根·埃利希| 埃米爾·費雪| 奧斯特瓦爾德 | 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 羅怕特·威廉·本生 | 弗雷德里克·索迪| 耿信篤|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漢弗萊·戴維| 亨利·莫斯萊| 亨利·莫瓦桑|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 卡爾·肖萊馬| 斯坦尼斯勞·康尼查羅| 路易·尼克拉·沃克蘭| 馬塞蘭·貝特羅 | 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 |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累| 威廉·拉姆塞| 維克多·格林尼亞|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 約瑟夫·路易斯·蓋·呂| 約瑟夫·普利斯特|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雅科比·貝采里烏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