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古代的地中海世界及其周邊區域,往往以巴爾幹半島作為東西方的邊界。居住在這些海域邊的民族,往往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類同。這種類似反而會讓雙方發生大範圍的地區衝突。加上地中海各地的文明基本上都以城市為核心發展起來,所以任何技術、文化方面的進步,都會迅速被傳播推廣。
因此,擁有無限野心的一方雄主若想著要去侵略對方,就必須在很多細節上更勝一籌。公元前87年-公元前86年之間的雅典圍攻戰,無疑就是這種相似性與差異性的體現。
無從施展的大軍
本都王國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北部的黑海南岸地區。在這片不大的區域內,既有優良的港口,其本身還是古代世界的小糧倉之一。王國的統治者米特拉達梯家族,擁有古代波斯帝國的皇室血統。他們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投降了馬其頓-希臘勢力,並在亞歷山大死後,於公元前281年建立了本都王國。
隨後經過幾代國王的發展,到公元前121年,米特拉達梯6世繼位時,本都已日趨強盛。野心勃勃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則大力對外擴張,不但占有小亞細亞半島的東北部,還向西兼併了許多希臘人的移民城市,向南通過婚姻的方式取得了當時雄霸一方的亞美尼亞王國的支持。向北,王國軍隊獲得了克里米亞南部,掌控了黑海北岸的大片區域。以出產黃金而聞名的喬治亞沿海,也被本都人撮取。
此時的本都掌握著黑海地區的貿易,並作用本土與烏克蘭大平原地區的豐厚糧產,以及高加索山區的金礦資源。不滿足於此的米特拉達梯又繼續西進和南下,造成了他與羅馬共和國的衝突。公元前87年,他麾下龐大的軍隊開始在小亞細亞半島各處,攻城略地。同時,一支強大的偏軍渡海進入希臘半島,以圖在此阻擋羅馬人可能的反擊。
本都軍隊的數量,在阿庇安的《羅馬史》里是非常誇張的。據記載,他在這次戰爭中動用了25萬的步兵和4萬的騎兵。此外還有300條艦船和130輛鐮刀戰車。
當然,龐大的本都軍隊並不適合在希臘半島作戰。當地多山的情況,讓任何人都注定難以獲得像平原農業區那樣充分的糧食補給。許多山巒與關隘組成的複雜地形,也不利於數量龐大的軍隊展開陣列部署。
所以,本都人在奪取希臘以後主要是經營防守而非不斷的運動。他們的軍隊除了部分進入北方的馬其頓地區外,餘下的大部分人基本都蝸居於同他們聯手對抗羅馬的雅典境內。這個依然保有一定實力的獨立城邦不僅能有供本都軍隊輸入補給品的港口,還有著希臘本土地區最強大的國土防禦設施。在此以逸待勞,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希臘人的精良城防
雅典是一個古老而強大的希臘城邦。其坐落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南部,境內還有著距離主城不遠的比雷埃夫斯等港口。雅典城市和港口都由高達17.75米的石制城牆圍繞,並按照優秀的軍事機械技術,加以強化。同時,還有一條被稱為雅典長城的防禦外牆被建立起來,構成了主城與港口之間的安全通道。
作為古典時代,大部分軍事工程技術的開發者,希臘人開發了數種威力巨大的城防技術:
他們掌握著一種利用繩索扭曲來發射彈藥的機械,可以在400米以內用石彈或者弩矢打擊敵人。今人稱之為扭力弩炮。這種武器最早由遠在西西里的希臘人研發,並經過了馬其頓人改進。在著名的亞歷山大東征中,扭力弩炮攻破了一座又一座亞洲城市。所以,希臘人不是光用厚度來加固城牆被動挨打,還在城牆上面布置了足夠強大的投射火力。
像雅典這樣的希臘城邦,為了追求火力,就連城牆內部空間都不放過。他們在城牆上半部分空出一個個射擊室,再在表面開出射擊孔。這樣就可以極大的增加火力來阻止敵人的靠近。擁有這些守城利器的雅典,在當時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簡直是一個堅不可摧的要塞。
更何況,由於本都的海軍艦隊控制著愛琴海地區的海權,所以據守雅典的軍隊根本不用擔心被截斷後勤補給。理想的情況下,即便是強敵攻破了雅典城牆,守軍還能通過雅典長城退守到港口。著名的雅典衛城則可以供小規模部隊在失陷的城市裡繼續據守,繞的占領者不得安寧。
負責防禦雅典的是本都將領阿基勞斯,他本人就是一個出生在亞洲內陸的希臘殖民者後裔。所以他對於傳統的希臘式戰術,非常熟悉。根據我們上述分析的情況,他明智地選擇了率領主力據守港口,留下數目眾多的偏師幫助雅典人防禦主城。
可怕的羅馬攻城技術
公元前87年,羅馬人剛剛經歷了本土的大規模內戰,所以名將蘇拉只帶著5個軍團不到3萬人趕赴希臘。在迅速制服了大部分如牆頭草一般的希臘城市後,迅速進攻雅典。他不僅擔心本都人會通過持續增援來控制希臘,更需要提防不穩的後方,隨時準備再打一場內戰。
作為希臘文化與技術的學生,羅馬人似乎並沒有超越老師的過人之處。他們用於攻破堡壘的弩炮、攻城塔,用於圍困城市的大規模胸牆,全部來自希臘。但羅馬人已經通過長期的戰爭磨練,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以弩炮這樣的當世高科技武器來說。羅馬人不僅裝備著希臘式的早期產品,更進一步放大,使得弩炮可以發射威力巨大的石彈:
根據半個世紀後的猶太作家約瑟夫親眼所見,這種大型弩炮發射的石彈,能把一名孕婦腹中的胎兒,砸飛出30米遠。
羅馬軍械專家馬塞里努斯也記載了一次安全事故。誤射的石彈,把操作不當的工兵,砸得四分五裂,不成人形。
現代復原實驗也表明,的弩炮所達到的動能絕非古人的蓄意誇張。這意味著,一般的石制建築,已經很難抵擋羅馬軍隊的轟擊,更不要說是木質或土質的工事建築了。稱其為古典時代的超級大炮,都不為過。
同樣,由於羅馬軍隊在之前的馬略改革後,已經成為了全職訓練和作戰的職業化部隊。其戰鬥力與吃苦耐勞的韌勁,都已經冠絕同時代的其他軍隊。這點在漫長的圍攻戰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說還有什麼優勢,那便是羅馬人對於希臘式城防的熟悉程度。從義大利南部的大希臘區,到西西里島上的巨型城市敘拉古,都曾經倒在羅馬攻城戰技術之下。軍事素養出眾的蘇拉,也一眼看穿了阿基勞斯的如意算
盤。決定將部隊一分為二,分別攻打雅典主城與港口,讓本都軍隊無法相互支援。
頂級軍事工程技術的較量
最初,想要速戰速決的羅馬人用雲梯搭上城牆強行進攻。但這種魯莽的做法,很快就被英勇的守軍打退。蘇拉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蠻族,必須認真對待。因此讓士兵將周圍地區的樹木全部砍伐,製造了大量攻城武器。
接著,蘇拉的兩股部隊分布突入雅典長城之間,將這條戰略通道切斷。他們拆毀了長城,並將其石材結合土、木來建造土墩,想要通過在土墩上架設塔樓,居高臨下的攻擊守軍。阿基勞斯看穿了羅馬人的心思,自己也在城頭建造建造塔樓,攻守雙方便在城牆之上的空間裡,互相轟擊。
為了讓自己在港口的部隊與雅典守軍重新建立聯繫,阿基勞斯經常率領城裡的守軍主動出擊。除了曾經仰仗城牆上的火力支援,在城下展開部隊外,也包括夜裡帶隊突襲,焚毀了羅馬人一所裝有大量軍事機械的屋子。雖然本都的步兵經常被羅馬圍攻者打回城裡,但他們的騎兵還是經常偷偷出城,襲擊猝不及防的羅馬軍隊。與此同時,困守在港口內的部隊也在羅馬人的土墩下偷偷挖掘地道。當羅馬人幾乎完成對防守者的火力壓制時,已經被釜底抽薪的土墩發生了坍塌。至於在雅典的圍攻者,也不比沿海的同僚們好到哪去。
儘管阿基勞斯在雅典圍攻戰中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羅馬人的優勢還是在漫長的攻堅戰中,一點點的體現出來。本都軍隊焚毀羅馬人的武器庫後僅僅10天,羅馬人就重新造好了新一批的攻城武器。雖然羅馬人無法阻止海軍不斷為阿基勞斯的軍隊輸送補給,但本都人也無法出城阻止蘇拉的部隊大肆砍伐希臘各地的木材,徵用各個神廟的財產。甚至於守軍本身,也是被分割的獨立兩部分。
羅馬士兵還重新挖掘了一條從高山到海邊的長壕溝,來阻止阿基勞斯那占有優勢的騎兵出擊騷擾羅馬人的作業人員。他們不僅開始使用更加重型的弩炮射擊港口,還一次集中了20門弩炮,向一座塔樓射出最重的鉛彈。守軍的希臘式弩炮不僅火力較小,也因為固定在城頭和射擊口內而調動不便,自然被迅速壓制。乘著守軍混亂之際,羅馬人還挖掘了一條通向港口城牆地基的地道。通過焚燒支撐地道的木頭支架,羅馬人成功地使港口的城牆發生坍塌。
不過,羅馬人依然沒有能夠一口氣奪取港口。本都軍隊的數量優勢,確保他們能夠及時用新的生力軍去替換疲憊之師。守軍工兵也在城牆的缺口後面,迅速構築了臨時的後退式城牆。士兵在城牆後,用馬其頓式長槍和斯基泰複合弓一起,擊退了羅馬步兵的突擊。
雅典失守
蘇拉圍攻雅典的戰事一直拖延到了公元前86年的春天。阿基勞斯指揮下的本都軍隊,依然牢牢的掌控著港口,並不時派出補給部隊,給內陸的雅典輸送糧食。但這些努力還是不能避免人口眾多的雅典,逐步陷入饑饉。
蘇拉也及時調整了自己的作戰部署。他不再希望迅速攻克港口,而是準備進一步困住雅典,先拿下主城。這座城市的物資儲備已經消耗殆盡,如果得不到港口友軍的接濟,將活活餓死。守城的雅典統治者阿里斯提昂,倒是繼續士氣昂揚。他每天盛裝出現於在雅典城頭,以各種希臘式的修辭手法,辱罵蘇拉。
隨著時間推移,在飢餓的雅典人中間,開始出現叛徒。他們為了將阿基勞斯運輸補給的時間告訴羅馬人,將刻有字元的鉛彈,用弩炮射向城外。羅馬人很快便得知了訊息,蘇拉便布置了埋伏,2次奪取了支援雅典的糧食,殲滅了超過3000人的本都軍隊。這樣一來雅典的饑荒就更嚴重了,甚至吃起了人肉,嚴重削弱了防衛者的警惕性和反抗能力。在一次得知並確認了城牆某處防備鬆懈後,蘇拉立刻在半夜率軍架雲梯突襲此處城牆。果不其然,飽受飢餓折磨的守軍,被輕鬆擊敗。
情緒失控的羅馬士兵在雅典城內展開了瘋狂的屠殺,在蘇拉本人消氣叫停之前,這座歷史名城已經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浩劫。至於阿里斯提昂和他的衛隊,則繼續退守到了雅典衛城,一次次擊退羅馬人的攻擊。一直到公元前86年春季末,他們才因為飲用水用盡而宣布投降。
此時,依然在港口堅守的本都軍隊也得到了雅典失陷的訊息。心灰意冷的阿基勞斯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在雅典地區繼續堅守的必要。他將部隊都撤到船上,通過海路開往北方的馬其頓地區。沒有海軍支援的羅馬人只能望著敵軍而去,並順利進入他們圍攻了半年之久的港口。
公元前87年開始的雅典圍攻戰,可以說是公元前1世紀的頂級軍事工程技術之戰。以出眾的技術聞名於世的希臘人,與他們的羅馬學生之間,發生了一次火星撞地球般的較量。守軍一方不可謂知識水平不高,技術能力不強。他們手裡的武器,曾經在亞洲各地猶如摧毀城市防禦的大殺器。但隨著羅馬人的強勢崛起,這層優勢很快便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