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慧

隱慧原姓莊,武林人。隱慧是出家後的法名,取字象庵。出家後,隱慧住在筠庵學禪持齋,年復一年。

隱慧吃筍

隱慧吃筍動詩興 春天幾番陰雨,一陣驚雷,翠竹連山,遍地新筍。這時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筠庵,住有一尼,法名隱慧午齋前,乘前雨後,肩荷小鋤,去那庵邊山腳底下,采了幾棵俊美筍兒,提籃而歸。
舀來一盆清涼井水,隱慧坐在小竹椅上,一棵一棵,尖尖十指,洗去筍殼上的清芬泥土,然後又一層一層,剝掉筍殼,露出潔白可愛的筍肉。
來到廚下,隱慧望著綠玉白玉似的鮮嫩新筍,欣賞一會,切成層層薄片,放進菜盆,架上蒸籠,接著又在爐灶里放進松柴,坐在灶下生火。
不一會兒,鍋水沸騰,蓋縫裡透出陣陣蒸氣,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筍已蒸好。
新鮮、乾淨、美味、親切,一切自己動手,親口品嘗,筠庵的生活,就是這么的寧靜,這么的遠離塵世,這么的充滿活潑潑的清新禪機。
禪是什麼?禪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假雕飾,脫去做作地生活。本色、超然,一切現成,何勞尋覓。 隱慧吃罷午齋,逸興大發,融禪入詩,寫下了一首情味盎然的《食筍偈》: 久隱深山保聖胎,一聲雷動出頭來。 層層剝盡蒸來吃,不負親嘗者一回。

隱慧何許人?

隱慧何許樣人?生活怎過得如此瀟灑脫俗? 
翻開她的歷史檔案,便知端倪。她原姓莊,武林人。隱慧是出家後的法名,取字象庵。 
出家後,隱慧住在筠庵學禪持齋,年復一年。一個秋氣高爽的清晨,隱慧在淨几上焚一爐香,明窗下展幾卷書。隨手打開一本,書名《三峰語錄》,當她隨手翻過幾頁,忽然一段文字,吸引了她:有個僧人,一次來到三峰那兒,請教:“生死不了,請老師開示。”三峰聽完,更不答話,叉開五指,就是一巴掌搧將過去。
讀到這裡,隱慧失聲叫好,頓時感到身心朗豁,頃刻便悟。原來了生脫死的禪,除了以心傳心,又豈是語言文字所能傳遞其們信息?
隱慧省悟以後,掀開硯蓋,從筆筒里取出一支小楷羊毫,醮了下墨,就在素淨的白紙上寫了起來。隨著秀逸的書法魚貫而下,一首美妙的禪偈立時就完成了。
四十餘年業識拋,驀提寶劍呈英豪。喝教倒退三千佛,大地全收在一毫。這時,隱慧已經四十多歲。做個出家人,要悟也真不容易。獲悟以後,隱慧曾經來到當地淨慈禪寺,進一步請教禪學。淨慈寺向來就是西湖四大佛寺之一,有名的濟公運木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濟公之外,淨慈寺又是大師級禪僧延壽和尚完成《宗鏡錄》一百卷的地方。由於這些原因,淨慈寺的禪學,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當時寺里住有一個僧人,人稱豁堂岩禪師。平時岩禪師傳授禪法,繼承傳統教學方法,喜歡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漸入佳境。現見有尼師隱慧到來,就問:“什麼是菩提路?” 菩提之路就是覺悟之路,就是通向成佛之路
隱慧稍加思索,就說:“入地獄如箭。” 地獄就是天堂,就是覺路。佛門有句話,叫做煩惱即菩提。在精神上,煩惱就是地獄,快樂就是天堂。煩惱能磨礪人,是促使人們趨向成熟,感悟人生的催化劑,所以佛門才說:煩惱即菩提。此話不假。
既然地獄煩惱是通向人生覺悟的必由之路,那末,進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境又是怎么回事呢? 岩禪師又順著這個思路,問道:“寸絲不掛如何?” 寸絲不掛就是一絲不掛。 一絲不掛就是任何事都不掛在放在心裡,哪怕這事細小得像一寸蠶絲,也全然丟在腦後,(在這裡,寸絲不掛不作赤身裸體解釋)。
隱慧接過問話,答道:“負心人越窮。” 在精神上,窮得連一點思想負擔也沒有,就好畫上最新最美的悟禪圖。 接著,岩禪師另闢蹊徑,提問道:“什麼是差別智?” 隱慧靈機涌動,隨口妙答: “三九二十七。” “還有便也無?”岩禪師窮追不捨。 “三九二十七!”隱慧以不變應萬變。
至此,岩禪師已掂出隱慧的斤兩,於是不再提問。 在淨慈寺住了一陣子,直到一個暑天的清晨,方才告辭回庵。出淨慈寺,隱慧踏過西湖邊上,但見滿湖荷花,開得正猛,湖中景色,特別秀美,於是不禁隨口吟出楊萬里的那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名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