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淨土

隋唐淨土

隋唐淨土就是指沒有參與派別勢力紛爭的地方,不摻雜別的宗派(例如禪宗)的觀點,是淨土宗的本來面目。

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稜兩可。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眾之一。這就是隋唐淨土,也就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 摻雜的淨土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台、華嚴、禪的思想在裡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很磅礴,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法寶遺失

為什麼宋明淨土會不純?因為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也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於我們中國,而流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論郵寄回來。並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已經失傳的經論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為善導流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於我們中國,導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為依據,只好各自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釋淨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禪行者就以禪的教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就不純粹了。

易行道

純粹的淨土是容易的法門,也是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個人都做得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純粹的淨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足資往生極樂淨土,非常簡單,不需要誦其他的經典,持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門;如果還要夾雜其他的經典咒語,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夠往生,它就非常的繁雜,就不簡單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為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三根,無論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夠學得來,不管是出家眾、在家眾都能夠修得來,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後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簡單,可是這一輩子不一定能夠成就,或者是簡單也能夠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很久才能成佛證果,這樣就不殊勝了。

乘船喻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簡單容易又輕鬆安樂的法門,他用「乘船」來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體健康不健康,行動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輕鬆安樂,平等地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生死輪迴的了脫,不是我們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們凡夫其實只有造業的力量,並沒有脫出輪迴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任何法門,除了淨土法門,其他都是「難行道」。

難行道

難,龍樹菩薩用一種比喻,就是「走路」。我們若要到千里、萬里之遠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飛機就很輕鬆。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夠到達,因為路途遙遠,潛藏的危險很多,困阻重重。

龍樹菩薩又作了另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雙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嗎?我們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舉起來的。龍樹菩薩以這種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難。說難如登天,坐飛機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時飛行,但是沒有飛機,我們能夠登上天空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願船,不管你是出家眾、在家眾,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不清淨,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可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因為如是因,如是果。

摻雜的修行

宋明淨土也是以念佛為主,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要加上種種的條件,要累積其他的功德來作為助行。累積其他的功德作為助行,能夠累積得來的那就好,累積不來呢?你要怎么辦?

功德有真實的跟虛假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功德都有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這些功德能夠作為往生的資糧嗎?同時宋明淨土思想的念佛還強調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馬牛不相及了。

極樂我家鄉

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立的。十方眾生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所有的眾生都涵蓋包括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為所有的眾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名字,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以及在極樂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完成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裡面。

萬德洪名

任何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功德資糧在哪裡?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稱名必生

依據善導大師這一法脈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

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來就為我們發成就極樂世界的願,發這句名號是萬德洪名、能夠讓念佛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所以善導大師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由於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總之,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必生彌陀淨土,無一遺漏。故善導大師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是「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如果不是這個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個心不定的人,誰敢說他現在已經往生決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專修善導大師這個系統的,就不敢這樣說。

經典依據

這個法脈是有經典根據的,如果不根據經典,不根據釋迦牟尼佛所說,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不管建立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佛教法門都必須依照經典。

那么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這一法脈所依據的是哪些經典呢?是淨土三經!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說了非常多的經典,其中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大概有兩百多部,都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

淨土三經

在這兩百多部當中,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所以這三部經被稱為「淨土三部經」。

正依旁依

要闡釋這個法門,必須依據這個經典,才能夠純粹,其他的只是作為補助,不能作為百分之百的依據。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別。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據,旁依則是只取該經中相關的部分作為補助,不相關的就不採取。所以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就只有「淨土三部經」。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裡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專修必定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