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株高1.5-3米,莖散生;根莖匍匐地面,節上被褐色膜質鱗片。中部葉片長披針形,長37厘米,寬7厘米,上部葉片線形,長25厘米,寬3厘米,頂端尾尖,基部近圓形,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或近無柄;葉舌半圓形,長3-5毫米;葉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狀網紋。穗狀花序橢圓形,總花梗長4-8厘米,被褐色短絨毛;鱗片膜質,橢圓形,褐色或綠色;苞片披針形,長1.8毫米,寬0.5毫米,膜質;小苞片管狀,長10毫米,一側有一斜口,膜質,無毛;花萼管長1.7厘米,頂端具三淺齒,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長1.8厘米;裂片倒卵狀長圓形,長1.6-2厘米,寬0.5-0.7厘米,白色;唇瓣圓匙形,長寬約1.6-2厘米,白色,頂端具二裂、反卷、黃色的小尖頭,中脈凸起,黃色而染紫紅,基部具二個紫色的痂狀斑,具瓣柄;花絲長5-6毫米,花葯長約6毫米;藥隔附屬體三裂,頂端裂片半圓形,高約3毫米,寬約4毫米,兩側耳狀,寬約2毫米;腺體2枚,圓柱形,長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橢圓形,長1.5-2厘米,寬1.2-2厘米,成熟時紫紅色,乾後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種子多角形,有濃郁的香氣,味苦涼。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陽春砂屬亞熱帶半陰性植物。喜高溫、高濕,需要一定的蔭蔽條件。
分布範圍
產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栽培或野生於山地蔭濕之處。
主要價值
果實供藥用,以廣東陽春的品質最佳,主治脾胃氣滯,宿食不消,腹痛痞脹,噎膈嘔吐,寒瀉冷痢。
種子含揮髮油約1.7-3%。油的主要成分為右旋樟腦、龍腦、乙酸、龍腦脂、芳樟醇(L nalool)、橙花叔醇(Nerolidol,C15H26O)等。
繁殖方法
多採用分株繁殖,也可用種子育苗。
栽培技術
宜選擇有常綠闊葉林、空氣濕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質且疏鬆濕潤的山坡地栽培。種植2~3年後開花結果。產量一般較低。需加強管理,及時施肥、培土、澆水,並保持適宜的密度,促使株壯、花多。在種植地內或附近多種蜜源植物,可以吸引彩帶蜂等昆蟲作為傳粉媒介。在缺乏傳粉昆蟲的地方,要及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後根外追肥和噴施5~15ppm的2,4-滴液保果,可提高座果率。
生活小常識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範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瘟,而且頭頭健強力壯。當地幾個老農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麼草?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全在金花坑放牧,這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出濃郁芳香、根部發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 。
老農們聽後,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裡漫山遍野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後,覺得這種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採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後,效果較好。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前屋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陽春砂仁的由來。
病害防治
病蟲害有莖枯病、葉斑病、根腐病、莖腐病、果腐病,以及幼筍鑽心蟲等。
加工
8月前後果實呈紫紅色、種子呈黑褐色、有濃烈辛辣味時採收。果實一般用“火焙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