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陸生動物是指在陸地生活的動物。其中幾乎都是呼吸空氣的動物(德Lufttiere;R.Hesse,1924),地下動物中,有些是靠呼吸孔隙水中的溶解氧而生存的微小動物,亦屬陸生動物;為了適應陸地生活,而呼吸空氣、防止體內水分蒸發、身體的支撐和運動、保護卵和幼體以及氮素代謝的最終產物不是以氨態氮而是以尿素和尿酸態氮排出等等有關的結構都很發達。
海洋的發展
本報北京7月22日訊 記者蔡岩紅《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2014)》發布。該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環境生態子指數為106.7,比2012年增長2.5,2010年至2013年子指數年均增速為2.2%。海洋生態環境穩步最佳化,陸源污染是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主因。
中國海洋發展指數(ODI)是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新華(青島)國際海洋資訊中心、國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數研究院聯合研發。該指數是對一定時期中國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量化評價,以2010年為基期,基期指數設定為100。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支撐、環境生態、科技創新和管理保障六個方面,共35個指標。
數據結果顯示,中國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發展態勢良好,201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ODI)為115.5,比2012年增長5.5,2010年至2013年年均增速為4.9%。
管理保障方面,海洋管理能力與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報告顯示,中國海洋法律框架基本完善,內容較為系統健全。隨著海洋開發不斷升溫和近年來各類海洋政策規劃密集出台,海洋政策規劃完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1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管理保障子指數為111.6,比2012年增長3.1。2010年至2013年子指數年均增速為3.7%。
經濟發展方面,中國海洋經濟進入調結構、增質量的關鍵時期,海洋經濟成長速度雖有所趨緩,但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發展質量穩步提升。201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經濟發展子指數為115.3,比2012年增長5.0,2010年至2013年子指數年均增速為4.9%。其中,海洋服務業呈現較快發展,新興海洋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海洋勞動生產率增長穩定。
社會民生方面,海洋在沿海地區社會民生改善上貢獻突出。2013年,中國海洋發展指數社會民生子指數為122.1,明顯高於總指數,比2012年增長7.8,2010年至2013年子指數年均增速為6.9%。
陸源污染物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2008年由3條河流攜帶入海的主要污染物入海總量約77萬噸,與上年同比有所下降。其中CODCr73萬噸,約占94.8%;營養鹽3.9萬噸,約占5.1%;石油類約4400噸,重金屬約1000噸砷約76噸。
入海排污口排污量2008年,實施監測的29個排污口全年排放入海的污水總量約為29.34億噸,全年入海污染物總量約25.2萬噸。29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89.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排放現象。主要超標排放污染物(指標)為懸浮物、化學需氧量(CODCr)、糞大腸菌群、鹽、生化需氧量BOD5)等,個別排污口還存在酸鹼度、苯胺、揮發酚、氟化物等超標排放現象,部分排污口排放污水中多次檢出多氯聯苯、六六六、滴滴涕有毒有害物質。
陸生海洋污染的研究
【中國環保線上 污水處理】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總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儘管赤潮災害有所減少,但上述公報同時顯示中國陸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陸源污染居高不下。
赤潮頻侵海洋生態
這幾天,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漁民郭建雄發現,他經常出海捕魚的紅海灣有點“怪”。“白天海水是粉紅的,一到晚上,那些區域的海水又變成幽藍色了。很奇怪也很好看,一些外地遊客還過來拍照。”郭建雄說。
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是惠州海域近年來罕見的赤潮現象。2016年1月以來,不僅惠州海域,廣東珠海、深圳和汕尾海域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專家表示,陸源的污染隨江河入海,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有毒有害赤潮可釀成重大水產損失。
近海現罕見赤潮
陳德志乘坐的快艇在風浪中疾馳在廣東南部的紅海灣海域。“瞧,船尾的浪花顏色異常,像茶水一樣,停船。”陳德志和幾名同事隨即將YSI水質分析儀探頭投入海水中,記錄海水PH值、溶解氧等數據,並對海水取樣。
從2月18日開始,惠州海域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階段性赤潮。第一個階段的赤潮持續到2月29日,赤潮面積最大時達到140平方公里,之後赤潮消退。但從3月4日開始,第二波赤潮又在惠州的大亞灣、紅海灣出現,並持續到。4月27日,惠州大亞灣海域仍有總面積約0.815平方公里的赤潮帶。
“此次赤潮出現時間之早、分布範圍之廣、情況之反覆,近年來罕見。”陳德志說。作為惠州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兩個月以來他已多次到赤潮區域實地監測水質。
相關媒體日前在惠州市南部的雙月灣看到,一條面積約四五平方公里的帶狀赤潮在灣口綿延,赤潮帶呈淺紅褐色,和周圍海水的分界並不十分清晰。
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赤潮的顏色並不一定全部是紅色,而是取決於赤潮的優勢種,本次惠州海域共監測到了紅色赤潮藻、中肋骨條藻和夜光藻三個優勢種。
“赤潮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都經常出現的海洋生態現象。”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赤潮專家組委員呂頌輝說,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會引起水體變色,產生赤潮
1月4日至13日,珠海美麗灣對開海域及珠海漁女至情侶南路對開海域出現面積最大約7000平方米的赤潮。這些赤道帶呈條狀或斑塊狀分布,白天呈粉紅色,濃度高時還呈血紅色,夜間同一地點則出現藍色螢光。經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檢測確認,此次出現的赤潮由夜光藻導致。
此後,深圳大鵬灣、汕尾紅海灣等地也相繼出現過類似景象。赤潮專家介紹,與上述區域不同的是,此次惠州海域出現的赤潮優勢種以紅色赤潮藻為主,該藻類赤潮自20世紀90年代末在珠江口附近發現以來,尚未發生過災害現象。
有毒有害赤潮釀成重大水產損失
罕見赤潮引起廣東省海洋漁業部門高度關注,惠州市相繼啟動了赤潮災害II級和III級應急回響,廣東省多名赤潮專家到惠州海域進行實地分析研判。
赤潮專家研判認為,本次赤潮過程中的三類優勢種藻類均為無毒。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自2月18日的連續監測結果顯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規水質指標檢測結果無異常,也未收到因赤潮導致的魚類死亡報告。惠州市有關部門共布設採樣站位869個,採集水溫、pH、溶解氧、鹽度數據2784個,監測數據顯示海水無機氮、無機磷指標均為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需要緊密防範的是有毒赤潮和有害赤潮。”呂頌輝說,有毒赤潮會產生貝類毒素,通過海洋食物鏈造成魚類等海洋生物死亡;有害赤潮是指赤潮藻本身不帶毒素,但一旦大規模密聚會降解水中的氧氣,導致魚類等窒息死亡。
據公開資料,近年來,我國渤海灣、浙江、福建、廣東等海域發生過多次赤潮,一些赤潮導致魚類大量死亡,造成水產養殖損失。
“廣東海域赤潮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那次米氏凱倫藻赤潮造成廣東和香港兩地的漁業損失約4.5億元。”謝學東說。
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董艷紅說,赤潮成因複雜,在國際也是研究難題。除了現代化工農業發展導致廢水入海引起富營養化的人類活動之外,赤潮與海洋緯度、季節、洋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關,赤潮專家正就惠州海域赤潮數據進行分析,尚未得出定論。”
從9月開始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造成惠州海域罕見赤潮的重要誘因之一。董艷紅說,海水溫度的升高必然導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條件更好。部分赤潮專家介紹,從近十多年的數據來看,氣候異常的年份,一般赤潮發生次數就比較多。
國家海洋局召開的2016年海洋災害形勢會商會也預測,考慮到厄爾尼諾事件、歷史統計和海洋環境等因素,災害性海浪和赤潮災害的發生次數均多於2015年。在赤潮災害方面,預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為45次—56次,較2015年的35次偏多。其中,東部沿海赤潮發生次數明顯偏多,主要發生在浙江、福建中部至北部和長江口附近海域。
應加大對入海陸源污染治理
4月27日,惠州大亞灣海域仍有總面積約0.815平方公里的赤潮帶。“受強降雨、氣溫、風浪和近岸往複流等因素影響,赤潮面積會不斷變化。”謝學東說。
人類活動會帶來陸源污染隨江河入海,這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呂頌輝說,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是我國赤潮多發區域,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江河入海,氮、磷等營養鹽類增加,造成海域富營養化,為赤潮創造了條件。
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總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儘管赤潮災害有所減少,但上述公報同時顯示中國陸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監測的77條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750萬噸;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總體較差,88%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相關專家表示,應加大對入海陸源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防範赤潮災害。事實上,近年來惠州市加強陸源污染管控,2015年投入10億多元開展清水治污工程,開展河涌污染整治、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鎮級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建設。
應對赤潮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當前跨區域的赤潮規範監測和信息共享機制尚待加強。董艷紅說,此次惠州海域赤潮持續過程中,深圳和汕尾海域也都出現過赤潮,雖然水域相連,但各市相關職能部門的監測方式不統一、信息共享不太充分。
“‘各掃門前雪’的監測體制不適用於應對赤潮等海洋生態現象,以嚴格手段對赤潮進行摸底式監測和研究勢在必行。”呂頌輝說,應加強省級統籌,實現赤潮跨區域信互通共享,協調一致應對赤潮現象。
“赤潮就像藍色大海里的‘紅燈’,警示我們應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污染物入海排放。”謝學東說。
影響
陸地環境和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比水域環境要複雜得很多。陸地氣候相對乾燥,與此相適應的陸生動物們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例如爬行動物一般都具有角質的鱗或甲,而昆蟲都具有外骨饋?陸地上的動物一般都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但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利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等作用。除蚯蚓類型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例如供我們呼吸的肺和氣官。陸地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例如有些動物遭到捕殺會做出逃跑的反應來逃避被捕殺。使身體進行蠕動,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它沒有肺與氣管,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 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動物生活需要適宜的溫度,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因此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囊深層。陸地動物之中還有哺乳動物。它們體毛光滑柔軟,有著很好的保溫作用;它們一般用肺來進行呼吸,心臟分成四個腔,有2條循環途徑,有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恆定;一般哺乳動物都具有門齒、臼齒,以及有發達的腦神經與四肢。陸生動物還有很多很多。但任何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與它們的生活環境適應有很大關係。一般對於陸地上生活的動物來講,只要有足夠的食物和水源就是可以生存的。然而,在由於人類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給所有在陸地上的動物們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對於環境的破壞,我們只知道譴責他人,而沒想到要檢討自己.其實我們都是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們對象牙的鐘愛,引起了偷獵者對大象的捕殺;因為人們對珍貴皮毛的追求,導致了羚羊、金絲猴、揚子鱷------的剝皮之災;由於人們追求方便,造成了白色污染泛爛成災;人們對紙張的大量消耗,導致了成片成片的森林消失;人們普遍追求汽車,造成了大氣污染------這一切的一切,你我都沒有過錯嗎? 讓我們給動物們一個生活空間吧!讓我們和動物們一起在這個美好的環境下愉快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