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基本內容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直插雲南,紅軍主力分兩路西進,進入了安順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要求紅軍指戰員和紅軍戰士嚴格遵守黨的民族政策,不得侵犯少數民族民眾的利益。同時紅軍總政治部在《紅星報》上發表了《注意爭取少數民族的工作的指示》,強調尊重少數民族及其風俗習慣,不打少數民族中的土豪,揭露國民黨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民族隔閡政策,號召廣大少數民族民眾起來革命,反抗國民黨的統治。
中央紅軍右路軍(紅三、紅五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指揮下,來到了鎮寧、紫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抗戰環境
鎮寧山區,地處滇黔通道的要衝,是一個布依、苗、黎、漢等多民族聚居地區。當地少數民族長期以來飽受滇、黔軍閥紛爭的蹂躪以及當地官府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曾多次自發地武裝起來,進行抗兵、抗糧、抗捐鬥爭,形成了陸瑞光、王仲芳等大小若干支地方武裝,割據鎮寧、紫雲、關嶺、安順、貞豐、王母(今望謨)交界處的大片區域。其中陸瑞光擁有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活動於鎮寧、紫雲、關嶺邊沿地區,控制六馬、沙子溝等地方圓數十里的地盤,成為鎮寧、關嶺、紫雲等縣地方政府奈何不了的一方強豪。
陸瑞光,布依族,外號“陸麻二”,1901年出生在貴州省鎮寧縣。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組織農民武裝,成為劫富濟貧、保衛家鄉的農民領袖。1929年4月,率領關嶺、紫雲、鎮寧三縣邊區農民1000餘人,進行武裝抗暴鬥爭,被當地少數民族民眾譽為“四大天王”之一。
紅軍右路軍在彭德懷、楊尚昆的指揮下,在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派人向陸瑞光等人進行統戰工作,宣傳黨和紅軍的民族政策。紅軍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當地少數民族及其上層人物陸瑞光、王仲芳等人的信任和支持,同時接受了紅軍的革命主張。4月16日,陸瑞光親自迎接紅軍進入弄染,並與紅軍訂立協定:“反蔣(介石)、王(家烈)、猶(國才)的國民黨統治,反對一切苛捐雜稅”,並請求紅軍派人幫助他。紅軍於是贈給陸瑞光一面紅旗、36枝步槍及其他一些武器彈藥,同時留下了一批紅軍傷病員和紅軍副營長方武先等工作人員,繼續開展敵後武裝鬥爭。紅軍大部隊則順利通過了少數民族聚居的六馬地區,來到北盤江邊。
紅軍離開後,國民黨不斷派兵來騷擾、攻打陸瑞光等人,一些紅軍傷病員先後被殺害,陸瑞光遂與方武先決定率隊伍到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投奔紅七軍,受阻後仍退回弄染。
抗戰經過
1936年初,陸瑞光與方武先商量後決定:擬以鎮寧、關嶺、紫雲三縣交界的沙子溝、樂紀、火烘槽子等少數民族聚居的48個村寨為游擊革命根據地,聯合已取得合法身份的紫雲縣中一區區長周曉凡和火烘聯保主任沈樹華組成游擊隊,開展創建根據地的鬥爭。同時陸瑞光根據方武先的建議,派代表羅詩虎到安順尋找上級黨組織。羅詩虎在安順找到了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成員秦天真和省工委軍事領導小組組長李光庭,向他們匯報了陸瑞光等人的工作安排。秦天真、李光庭二人同意了陸瑞光、方武先的方案。
羅詩虎遂派人回弄染向陸瑞光、方武先匯報情況後,陸瑞光、方武先根據貴州地下黨的指示和計畫,即開始在鎮寧、關嶺、紫雲三縣邊界地區發動民眾,組織游擊隊,建立革命根據地。
在陸瑞光、方武先等人的艱苦努力下,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引起了國民黨貴州當局的極度不安。國民黨貴州當局視陸瑞光為心腹大患,急欲除之而後快。
1936年底,四川軍閥楊森率二十軍入黔,他親自帶領師長夏炯率軍到紫雲、鎮寧坐鎮。12月26日,楊森以“迎接紅軍過境和簽訂‘反蔣協定’”的罪名逮捕了陸瑞光,隨後誘捕了其餘“四大天王”並血洗弄染,方武先以及留下來的紅軍戰士英勇犧牲,48寨游擊根據地遂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