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首期陶
桂林甑皮岩遺址出土的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遺址第一期發現的距今12000年的陶釜。甑皮岩首期陶燒成溫度低於250℃,通過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發現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岩人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萬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項發明創造,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產生前經歷的一個雛形階段。據此推測,陶器起源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桂林甑皮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甑皮岩首期陶為半圓頭盔形器皿,疑似先人用於燒煮田螺的器物,材料為泥夾砂。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專家考證其未經250℃以上溫度燒制。
甑皮岩首期陶具備陶器三個特點:1、通過一定方式成型;2、經過火煉燒制;3、能煮田螺,具有特定用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稱它為陶釜 ,英國BBC電視台2009年紀錄片《人類旅程》介紹甑皮岩首期陶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之一。
雙料混煉試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的專家組織了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試驗顯示,在特定情況下,未經燒制的泥塑器可直接燒煮田螺而不裂。
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稱為“雙料混煉試驗”。
試驗是將天然陶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充分揉練為坯料,坯料會具有一定的粘結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泥塑器”僅需晾乾數日,不用燒制就可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
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捏塑晾乾的“夾砂泥塑器”,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在不斷燒煮食物的過程中經受不同程度的火煉,形成一定緻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徵及使用功能;正是這樣的器物在更高的溫度燒煉後可完全陶化。因此,此類器物是特殊的泥塑器,是陶器的雛形,是“陶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