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簡介
紅外線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波長在770nm納米至1mm毫米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覆蓋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的波段。透過雲霧能力比可見光強。在通訊、探測、醫療、軍事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 俗稱紅外光。
如何發現紅外線的?
公元1666年牛頓發現光譜並測量出3,900埃~7,600埃(400nm~700nm)是可見光的波長。1800年4月24日英國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威廉·赫歇爾發表太陽光在可見光譜的紅光之外還有一種不可見的延伸光譜,具有熱效應。他所使用的方法很簡單,用一支溫度計測量經過稜鏡分光後的各色光線溫度,由紫到紅,發現溫度逐漸增加,可是當溫度計放到紅光以外的部份,溫度仍持續上升,因而斷定有紅外線的存在。在紫外線的部份也做同樣的測試,但溫度並沒有增高的反應。紫外線是1801年由RITTER用氯化銀(Silver chloride)感光劑所發現的。
紅外線的分類
CIE分類系統
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建議將紅外線區分為以下三個類別[1]:
紅外線-A (IR-A):700納米-1,400納米 (0.7微米-1.4微米)
紅外線-B (IR-B):1,400納米-3,000納米 (1.4微米-3微米)
紅外線-C (IR-C):3,000納米-1毫米 (3微米-1,000微米)
熱導體紅外加熱器分類
由於紅外線具有典型的熱作用可利用紅外線進行加熱。根據紅外線的分類可將紅外線加熱器分為以下三種,短波加熱器,中波加熱器和長波加熱器。短波加熱器以鹵素加熱管為代表,中波加熱器以碳素加熱管為代表,長波加熱器以陶瓷加熱器為代表。
陶瓷紅外線加熱器介紹
陶瓷紅外線加熱器由完全嵌入適當陶瓷材料的電阻熱導體構成。由於完全嵌入陶瓷中,熱導體產生的能量可以傳給其周圍的材料,這樣既能防止熱導體過熱,同時也延長了它的使用壽命。用於嵌入熱導體的材料必須是絕緣的,並且在設定的紅外線輻射範圍內有良好的吸收性和放射性。為滿足這個要求,陶瓷材料紅外線加熱器可做成不同的幾何形狀。
陶瓷紅外線加熱器的主體為陶瓷,利用表面的一部分作為輻射面並集成了加熱盤管。對於陶瓷紅外線加熱器,也可以將一熱電偶固定在熱導體的相鄰位置。
上述陶瓷紅外線加熱器是由Elstein-Werk發明的。圓錐型陶瓷紅外線加熱器的基本模型於1949年3月24日獲得專利權。與此同時成功地研製了陶瓷紅外線板狀加熱器,實現了大面積的紅外線加熱面。1950年3月8日,Elstein-Werk獲得了陶瓷紅外線板狀加熱器的專利權。陶瓷紅外線加熱器被廣泛稱作“埃爾發射器”,如今這一稱呼已被用作陶瓷紅外線加熱器的通用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