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回到家鄉,1938年在閩西南特委訓練班學習,後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報到。1938年7月分配到皖南新四軍軍部,任政治部敵工部科員。1939年5月起,任新四軍6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江抗挺進縱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一縱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等職。參加黃橋戰役,展開俘虜處理工作。皖南事變後,任一師一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蘇中軍區政治部敵工部部長。解放後,任第十兵團直屬政治部主任等職。1954年轉業。1959年任職福建省科委主任。1968年逝世。
70多年前,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來了位年輕人,一位東京明治大學畢業的“海歸”,專門從事“神秘”的對敵工作,把一批日本戰俘轉化為戰友,培養成新四軍的“國際縱隊”,在對日戰場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就是陳超凡。2015年8月,人民網記者在福州採訪了陳超凡夫人、101歲的新四軍老戰士謝莫京及其兒子陳魯生,重溫陳超凡那段極不平凡的抗戰故事。
百歲老人謝莫京的講述平靜、緩和。她說,她和陳超凡都是廣東梅縣人,因為哥哥和超凡是東京明治大學同學,所以認識了他。1938年,兩人本想去延安,在閩西南特委書記方方的勸說下,留下接受培訓,後去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報到,然後分配到新四軍軍部,她協助超凡從事敵工部的工作。
陳魯生的補充敘述,讓我們對陳超凡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新四軍對敵工作,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進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日偽頑軍。陳超凡作為具體執行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常常置生死不顧,秘密執行任務,有一次被偽軍扣留,差點遭殺害。
在陳超凡的對敵工作歷程中,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對日本戰俘的教育與感化。陳魯生說,1942年,蘇中軍區各分區抓到的日軍俘虜,統一由陳超凡負責教育轉化。陳超凡嚴格遵守對日俘政策,生活上關心,信仰上尊重,精神上感化,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不再做“炮灰”。經過教育覺悟的日軍俘虜提出成立反戰組織的要求。1942年12月,在陳超凡的幫助下,濱中、岡本、田畑、松野覺、香河正男等人成立“日本人民反戰同盟蘇中支部”。
反戰同盟主要從事對日本士兵的宣傳、寫信、戰場喊話等“心理戰”,發揮著重要作用。陳魯生說,1944年3月的車橋戰鬥中(車橋鎮位於江蘇淮安縣),陳超凡帶領松野覺對日軍碉堡喊話, 動搖日軍士兵的心理防線。此役共俘虜24名日軍官兵,被譽為“在抗戰史上一次戰鬥中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毛主席聞聽喜訊後,也非常高興。在這次戰鬥中,松野覺光榮犧牲。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沙家浜》原型的新四軍36名傷病員中,有一名日本戰俘叫高橋。陳魯生說,在陳超凡的教育感化下,高橋改變了對日本侵華戰爭的認識。當他被“掃蕩”的日軍認出後,日軍命令他指認新四軍傷病員,高橋沒有屈服,而是盡力保護傷病員。黃烽將軍後來在回憶錄中讚揚陳超凡的工作了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陳超凡還與反戰同盟的日本士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香河正男、松野覺等人將他們的“陳部長”視為良師益友,自始至終心存感念。陳魯生說,1958年,岡本、香河正男等還專程到家裡看望父親。
陳超凡對這些戰友也深懷感情,松野覺犧牲後,他撰文《憶日本戰友松野覺》,表示悼念。2013年,謝莫京老人撰文《大地的記憶》,抒發69年後重讀《憶日本戰友松野覺》的感想。在歲月流逝中,陳超凡與日本戰友的這份情誼,仍然汩汩奔流。
陳超凡隱藏於歲月深處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的那種精神,仍有待今天的我們挖掘、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