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貽衍

陳貽衍

陳貽衍(1896-1944)字演白,號叛禪,生於福州,祖籍長樂。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貽衍《姑蘇天平山》圖軸陳貽衍《姑蘇天平山》圖軸

幼時家貧失學,12歲進福州工藝傳習所(日本人創辦,由日本籍的漆器藝人講課)學習漆畫。畢業後,即當國小美術教員。17歲又考入福建工業學校電信專修班,結業後進入福州郵電部門當技術工人,從此獻身於電信職工運動。餘暇刻苦自學國畫,尤擅山水,喜用禿筆,一生服膺石濤,既師其心,亦師其跡,以揮灑淋漓之筆墨紀游寫生,丘壑磊落,注重實景寫生,不墮時習,足跡半天下,以資畫學。其作品被當時福州山水畫名家張見後,贊為“奇才”。他曾游名山勝水,有《紀游圖》冊二巨帙,舟車所至,攜以自隨,《筆墨山水圖》作於1928年,曾入選1929年上海舉辦的全國第一屆美術作品展覽會.。陳氏為工人業餘畫家,在自己畫集(未刊行)的序文中說:“余素好畫,而不以畫為生,世若能以所好者為生,各盡所能,千取所需,則天下平矣。”

民國14年(1925年) 9月28日,福建各地電報職工回響全國電報局實行總同盟大罷工的號召,舉行罷工。在上海出席全國電信職工代表大會的福建代表陳貽衍在罷工中,勇敢截斷滬寧通訊線路,迫使當局同意為遞線生、線工、勤雜工等增薪10元。

民國15年(1926年)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即加強對福州地區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領導,使前段由於軍閥當局鎮壓而停頓的愛國學生運動得到恢復與發展。同年5月,中共福州地委先後領導福州各校學生舉行“五九”國恥日遊行、“五卅”慘案周年紀念演講會以及“五卅”死難同胞追悼會等活動,同時促進對福州學生聯合會的改組,要求“限一個月內改組學聯,集中力量救國”。同年秋,中共福州地委開始組織工農民眾的工作,派陳貽衍、方爾灝、陳炳、蔡珊等,先後在福州組建電器(電燈、電話)、電報、理髮、碼頭、人力車夫等工會;派中共黨員陳應中、朱銘莊、鄭尚衡、林梧鳳等,到福州城郊鼓山、鳳崗、尤木臭等地組織農民協會。

1927年7月15日福建省電報工會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工會主席。

1930年底,中國與英國、丹麥簽訂的不平等電信條約到期,兩國在華電報設施及經營權應收歸中國,但南京政府迫於外國壓力,又簽訂延長14年的續約,激起福建民眾及電信職工的強烈憤慨。他們聯合沿海各省電信職工,派工會代表陳貽衍前往南京請願,並不斷與英、丹電報公司談判。1931年5月1日晨6時,陳貽衍等人頂著狂風急雨,在川石水線房外果斷切斷電纜終端,斷絕了電訊輸送。並作《川淡水線寫真》以記之。

一九三六年春,作家郁達夫受友人之邀游福州,觀陳貽衍《西湖記游》畫集,讚許之餘,感慨時局題詩四首於畫集:

題閩縣陳貽衍《西湖記游》畫集

南渡江山氣不雄,錢塘蘇小可憐蟲。

料應懷古添惆悵,畫得西湖爾許工。

南北高峰六小橋,英雄悲憤女兒嬌。

縱君畫盡生花樣,難挽湖山氣寂寥。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

山水若從奇處看,西湖終是小家容。

我自浙東來閩海,君從燕北上蘇堤。

他年歸隱西湖去,應對春風憶建溪。

1938年抗戰期間,他隨省電報管理局轉移內地永安縣城。當時他為全局職工的生活費問題而挺身向局長提出交涉。不久即被調離赴廣東曲江電報局上任。1944年1月,日本侵略軍攻陷曲江,陳氏攜眷撤退,於途中不幸遭難身亡。(註:《福建畫人傳》載:“抗戰中,寇迫金陵,避不及,死途中。”有誤。)隨帶生平得意之作品盈箱,不知散失何方。

筆者偶得演白先生《西湖記游》冊頁兩張,分別描繪了民國年間西湖三潭印月及退省庵風光。兩畫皆簡潔準確,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中退省庵在西湖三潭印月東北部,也稱“彭公祠”,原系彭玉麟晚年的休憩之所。同治十二年,時任兵部侍郎兼長江水師提督的彭玉麟來到杭州,因羨慕湖上風光,決定在小瀛洲島北在原湖心亭址修築歸隱後的寓所娛老,庵為一座飛檐翹角的歇山式敞軒。其題畫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戰鬥不息英雄的別樣情懷:

英雄老去水雲涯,韜略功名一夢斜。

別有風情誰解識,彭郎只愛寫梅花。

演白先生琴心劍膽,文可治國,武可安邦,不可謂不才,不可謂不力,卻落得山河破碎,亡命他鄉,正應了詩人的讖語:縱君畫盡生花樣,難挽湖山氣寂寥。

文人蹇運,豈獨陳氏?

《西湖記游》冊頁兩張

《姑蘇天平山》圖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