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經歷
陳繼禮先生作為廣西省北海市文藝界的傑出代表,對文學的熱愛,令人尊敬。半個多世紀以來,筆耕不輟,精品迭出。我早想寫一點有關陳繼禮的文字,但看到幾位文友寫陳繼禮都把我想講的話講了,尤其像陳建功、敏歧、陳肖人這些文壇名流親自撰文,我哪裡還敢輕舉妄動呢。但想想,我主持的“珠鄉文化人”專欄不能沒有他,於是便壯起膽子動了筆。
說陳繼禮是“珠鄉文化老黃牛”,似乎與他這位高級經濟師、原北海工商銀行副行長搭不上界,但接觸過陳繼禮的人,誰不知道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百分之百的文化人物呢!陳繼禮出身於珠鄉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和兩位叔叔相繼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北京讀大學,母親亦是一名才女,“不但能寫一筆好字,也有較好的文學修養”。家裡豐富的藏書,還為陳繼禮步入文學殿堂鋪出一條閃光道路。不過,決定陳繼禮走上文學之路的,是他對文學鍥而不捨的追求和啄木鳥一樣的用功。一個人如果僅僅靠外在的優越條件而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條件”也不能使他成材。陳繼禮的道路為這一規律作了注釋。陳繼禮說,他的文學成果是他對文學苦苦追求的精神和付出艱辛汗水換來的。他說,他從幼年就愛惜書籍,渴求書籍,願與書詩為伴,從小養成見到好書就愛看,就想買的習慣。工作之後,他更懂得文化知識的重要。他捨得拿出半個月的工資買下一部《資治通鑑》和《史記》,花1400多元買一套《漢語大辭典》,僅1996年至1997年兩年,花在購書上的錢就有9000多元,卻對買一件的確良襯衣三思而後定。到21世紀初,陳繼禮家藏書籍達10餘櫃之多,可以開一個小小圖書館了。我曾參觀過他的書房,那兩排漂亮的鐵架明窗書櫃內陳列的珍貴圖書,令人嘖嘖稱羨。然而,更值得欽羨的是陳繼禮的治學作風和苦鑽精神。他在遭到不公正對待的那些年月仍看書、看報不止,要求自己每天過目不下二三萬字。1980年,在得到重新安排工作並擔任一個單位的重要領導崗位之後,白天要在大量的行政事務的軌道上運轉,8小時之外便與書為伴。他一生不嗜菸酒,亦不摸撲克麻將。讀書,寫作是他唯一的愛好。他寫散文、雜文、隨筆、詩詞、評論,亦考證史實。為了準確評論曠世奇才蘇曼殊的一生,他修書寄杭州大學向孫席珍教授求教,並歷時3年,增刪10餘次,寫成《才如江海命如絲——試談蘇曼殊》一文,後來榮獲1978至1984年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為了準確評論《保衛延安》這部被極左分子誣衊為毒草的長篇小說,給北海市內青少年作讀書輔導報告,陳繼禮寫出1.7萬字的講稿,寄給小說作者杜鵬程過目。他的治學嚴謹和堅持真理的態度,令著名作家杜鵬程驚嘆不已,來信讚揚他:“稿子我仔細看了,你收集了不少材料,而且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研究分析,寫了這么長的一篇文章。這種毅力和熱情,值得我學習。極左路線執行者歪曲歷史,歪曲作品,你據理批駁,可以想其效果是挺好的。這種作法,不僅對一個作品如何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是捍衛了我們黨的革命歷史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對年輕的同志,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了解他們不清楚和不熟悉的東西。”為了寫作,他向一些大文人請教,得到他們的幫助,如大語言學家王力,著名詩人韓笑,著名作家陸地等。他說:“除了幼年的養成教育和執著追求以外,沒有導師和前輩們的指點教育是斷然不成的。” 陳繼禮的寫作態度和治學作風,確是一種學者風範,值得推崇。在文學圈內,社會上流行一種自吹自擂和請人“抬轎”的不良風氣。有的人不作努力,沒有成績便先吹一番。或者有點成績就目中無人,自命不凡。陳繼禮則有了成績仍自知不足,他有一個習慣是剪報,把看到的好文章剪貼成本。至今,他剪貼裝訂成《辭源》那么厚的剪貼本達50多本。他每年都訂好幾種報刊。21世紀初,他在北海市工商銀行退休。他說要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
主要成就
和陳繼禮傾談,你會發覺他學識淵博。談文學、談歷史、談經濟……他無所不通。其實一個作家就應該是一座知識寶庫。陳繼禮現在是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北海市文聯委員、市作家協會理事。他的作品結集,已出版了 《燈影》、《冰壺集》和《探珠集》(與人合作)。2000年初,與山東傳記文學作家郭新平、孫豐剛合作,為全國著名書法家周策橫出版了《悟園草書毛澤東詩詞集》》,該書由顧毓琇題簽,毛新宇、郭新平、陳繼禮主編,書法集出版後,在中國書法界影響極廣。我這樣想,如果陳繼禮在年輕時做學問不受干擾、不受錯批而被迫輟筆20多年,到現在他的著作就不知有多少本了。(作者:韋照斌)